[发明专利]第I型甲酰胜肽受体拮抗剂的用途有效
申请号: | 201611257556.4 | 申请日: | 2016-12-30 |
公开(公告)号: | CN108261416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3-26 |
发明(设计)人: | 黄聪龙;蔡永丰;陈俊宇;郭亮鉾;郑源斌;王至欣;张芳荣;吴永昌 | 申请(专利权)人: | 长庚大学;长庚学校财团法人长庚科技大学 |
主分类号: | A61K31/56 | 分类号: | A61K31/56;A61P37/02;A61P17/00;A61P17/06;A61P37/08;A61P11/00;A61P11/06;A61P19/02;A61P29/00;A61P1/00;A61P1/04;A61P31/04;A61P31/10;A61P31/12 |
代理公司: | 北京华夏正合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017 | 代理人: | 韩登营 |
地址: | 中国台*** | 国省代码: | 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型甲酰胜肽 受体 拮抗剂 用途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第I型甲酰胜肽受体拮抗剂或其药学上可接受的盐类的用途,其可用以制备一种能治疗或预防以第I型甲酰胜肽受体(FPR1)为媒介的疾病和/或失调的药物。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第I型甲酰胜肽受体,特别涉及第I型甲酰胜肽受体拮抗剂,及以该拮抗剂来制造可治疗或预防通过第I型甲酰胜肽受体媒介的疾病的药物的用途。
背景技术
一般称可辨识包含N-甲基甲硫胺酸的胜肽的受体为甲酰胜肽受体(formylpeptide receptor,FPR),其属于G-蛋白耦合受体(G protein coupled receptor,GPCR),被大量表现在嗜中性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的细胞表面上。人类FPR大致分成三型:分别为FPR1、FPR2和FPR3。虽然以甲酰基-L-甲硫胺酸基-L-亮胺酸基-L-苯丙胺酸(formyl-L-methionyl-L-leucyl-L-phenylalanine,fMLF)为媒介的化学引诱(chemoattraction),是目前最被广泛研究的免疫调控讯递系统之一,但活体内,相对于包括补体和已知化学激素在内的其他化学引诱物而言,FPR讯递对健康状态或疾病状态的免疫调节的贡献如何,所知甚少,特别是FPR讯递可能对引发人类急性或慢性发炎疾病病源上扮演重要角色。因此,FPR拮抗剂具有能开发成免疫相关疾病治疗药物的潜力。
有鉴于此,本领域亟需一种能透过FPR作用的新药剂,其可用以开发能治疗和/或预防免疫相关疾病和/或异常的医药品。
发明内容
发明内容旨在提供本发明的简化摘要,以使阅读者对本发明具备基本的理解。此发明内容并非本发明的完整概述,且其用意并非在指出本发明实施例的重要/关键组件或界定本发明的范围。
本发明是基于意外发现某一单离自菱果石砾(L.synbalanos)的化合物是一种强力的FPR调控剂,特别是FPR1调控剂,其可与FPR1结合并拮抗激活后的FPR1通讯讯号。因此,此一化合物是一种潜在的先导化合物,可用来开发能治疗以FPR1为媒介的疾病的药物,例如用来开发能治疗以FPR1为媒介的免疫疾病、感染疾病、肿瘤、心血管疾病或创伤药物。
据此,本发明内容的第一目的是关于以具有式(I)结构的化合物来制造可治疗以FPR1为媒介的疾病和/或失调的药物的用途:
因此,本发明内容也涵盖一种用来治疗或预防以FPR1为媒介的疾病和/或失调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对一个体投予一药学有效或预防有效量的上述式(I)化合物,以便能减缓、减轻和/或防止以FPR1为媒介的疾病和/或失调的病症。
依据本发明内容的实施方式,所述以FPR1为媒介的疾病和/或失调可以是一种免疫失调、感染性疾病、癌症、心血管疾病或创伤。
可以本发明方法治疗的免疫失调的实例,包含,但不限于,湿疹、皮肤炎、牛皮癣、过敏性疾病、急性呼吸窘迫症候群、及慢性肺阻塞(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disease,COPD)。可通过本发明方法治疗的过敏性疾病的实例,包含,但不限于,气喘、花粉热、高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综合症、风湿性关节炎、和与嗜酸性粒细胞相关的肠胃失调。可通过本发明方法治疗的与嗜酸性粒细胞相关的肠胃失调的实例,包含,但不限于,嗜酸性细胞胃肠炎、过敏性结肠炎、嗜酸性细胞食道炎、炎性肠道疾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和肠胃道逆流。
可通过本发明方法治疗的感染性疾病的实例,包含,但不限于,细菌、霉菌或病毒所致的感染,败血症,和败血性休克。依据一较佳实施方式,可通过本发明方法治疗的感染性疾病是败血症。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长庚大学;长庚学校财团法人长庚科技大学,未经长庚大学;长庚学校财团法人长庚科技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1257556.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