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地铁防淹隧道有效
申请号: | 201611258603.7 | 申请日: | 2016-12-30 |
公开(公告)号: | CN108266203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2-18 |
发明(设计)人: | 郭丹洋;周非;许江鸿 | 申请(专利权)人: | 河南辉煌城轨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21D9/14 | 分类号: | E21D9/14;E21F16/02 |
代理公司: | 郑州德勤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1128 | 代理人: | 宋建勋 |
地址: | 450001 河南省郑***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地铁 隧道 | ||
本发明提供一种地铁防淹隧道,它包括地铁站点基坑、地铁口凸台和排水系统,所述地铁站点基坑呈倒梯形结构,所述倒梯形结构的两侧壁上开设若干导流槽,同侧的各所述导流槽汇集至一蓄水坑;所述倒梯形结构的底部两侧设置汇水渠,所述汇水渠通过抽水泵连通外界;所述地铁口凸台的周边开设导流通道,所述导流通道连通下水道。避免雨水进入隧道内,对外部水进行疏排导流,渗入水进行收集排放,进入的水进行汇集抽走,保证隧道主体设备的安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隧道结构,具体的说,涉及了一种地铁防淹隧道。
背景技术
地铁通常设置在地下较深的位置,必须对雨水进行隔离防护,避免地铁内的电气设备被淹导致损坏,目前主流方法是设置闸门,将雨水堵截在外,但是雨水通常宜疏不宜堵,堵截结构太过于依赖闸门结构的稳定,一旦发生泄漏,地铁内的设备将遭遇灾难性的破坏。
为了解决以上存在的问题,人们一直在寻求一种理想的技术解决方案。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从而提供一种设计科学、疏导性好、层次分明、多级预防的地铁防淹隧道。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地铁防淹隧道,包括地铁站点基坑、地铁口凸台和排水系统,所述地铁站点基坑呈倒梯形结构,所述倒梯形结构的两侧壁上开设若干导流槽,同侧的各所述导流槽汇集至一蓄水坑;所述倒梯形结构的底部两侧设置汇水渠,所述汇水渠通过抽水泵连通外界;所述地铁口凸台的周边开设导流通道,所述导流通道连通下水道。
基上所述,所述导流槽对应进站、出站通道的部分设置。
基上所述,所述蓄水坑的位置位于所述倒梯形结构底部的下方。
基上所述,所述抽水泵所连接管道的出水口为活动端,该活动端处设置液位传感器、电磁阀、单片机和无线模块,所述单片机关联所述液位传感器、所述电磁阀和所述抽水泵的启停开关以便液位传感器感应到水位过高时关停所述抽水泵并关闭所述电磁阀,同时通过无线模块发送报警信息给控制中心。
本发明相对现有技术具有突出的实质性特点和显著的进步,具体的说,本发明在外部的地铁口凸台外围设置导流通道,导流通道连通下水道,将大部分雨水导流走,防止进入地铁口;少量雨水进入地铁口的,在倒梯形结构的侧部设置导流槽,导流槽将雨水汇集至蓄水坑,蓄水坑位于更深的位置,这是为了避免下水道拥堵导致水无处排放的应急措施;一旦雨水量过大,在倒梯形结构的最下端开设汇水渠,汇水渠可修建成地下河的形式,雨水汇集至汇水渠,地铁关键设备在两汇水渠之间,内部的水通过抽水泵抽到地面,作为地铁内的最后一道屏障,多级防护,多级疏导,基本上解决了地铁所面临的大部分积水问题。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中地铁防淹隧道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基坑;2.地铁口凸台;3.导流通道;4.下水道;5.导流槽;6.蓄水坑;7.汇水渠。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如图1所示,一种地铁防淹隧道,包括地铁站点基坑1、地铁口凸台2和排水系统,所述地铁站点基坑1呈倒梯形结构,所述地铁口凸台2的周边开设导流通道3,所述导流通道3连通下水道4,作为外部的第一道屏障,大量积存的雨水,通过导流通道3流进下水道4。
所述倒梯形结构的两侧壁上开设若干导流槽5,所述导流槽5对应进站、出站通道的部分设置,同侧的各所述导流槽5汇集至一蓄水坑6,所述蓄水坑6的位置位于所述倒梯形结构底部的下方。作为隧道的第二道屏障,通常能够进入的水量是极少的,这些水量通过导流槽汇集至蓄水坑6中,避免雨水继续进入隧道。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河南辉煌城轨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河南辉煌城轨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1258603.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