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用于检测管道振动的传感器的固定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611258697.8 | 申请日: | 2016-12-30 |
公开(公告)号: | CN106644027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3-05 |
发明(设计)人: | 徐建;张同亿;胡明祎;黄伟;祖晓臣;张昕佳;李少华;姚张婷;兰日清;王延伟;马新生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机械工业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H1/12 | 分类号: | G01H1/12 |
代理公司: | 北京华旭智信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583 | 代理人: | 冯云 |
地址: | 100080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泡沫聚氨酯 纤维增强 下表面 固定装置 检测 传感器 管道表面 管道振动 上表面 胶泥 形状匹配 水平性 校准 磁吸 弹片 匹配 嵌入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检测管道振动的传感器的固定装置,包括:纤维增强泡沫聚氨酯垫,包括上表面与下表面,其下表面呈弧形,与待检测的管道的表面相匹配,上表面用于设置所述传感器;水准球,嵌入在纤维增强泡沫聚氨酯垫内,用于校准所述固定装置的水平性;磁吸弹片,设置于纤维增强泡沫聚氨酯垫内部,以及软粘胶泥,设置在纤维增强泡沫聚氨酯垫的下表面上,接触待检测的管道表面,其形状与纤维增强泡沫聚氨酯垫的下表面一致并且与待检测的管道表面的形状匹配。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检测管道振动的传感器的固定装置,属于建筑设计领域。
背景技术
目前,在实际工程中需要在圆形管道上布置测点。由于测试对象大多为圆形管道,导致传感器与管道接触面较少,难以固定并难以得到准确测试数据。管道振动的检测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类:忽略传感器与管道无法有效连接的问题,将传感器直接放在管道截面的顶端位置;考虑传感器与管道无法有效连接的问题,将传感器与管道间通过强粘结剂或架设外部支架进行固定;对于有些测量难度过高的测点被迫放弃测量。总结之,传统检测方法具有以下缺陷:
首先,无法保证传感器与管道的稳定连接。采用将传感器直接放在管道截面顶端位置的方式,这样传感器与管道的接触方式为线接触。因为线接触本身是一种不稳定的接触方式,并且管道在正常工作中的较大振动,使得传感器几乎无法与管道稳定接触,进而影响正常进行的数据采集。
其次,无法保证测试数据的准确性和有效性。线接触的方式会导致检测时出现白噪声问题,进而干扰到测量工作中传感器对数据的有效采集;采用架设外部支架的方式,传感器会将外部结构的振动数据同时采集,造成采集数据的失真;放弃检测难度较大的测点,会导致检测结果无法准确反映结构的实际振动情况。
最后,对传感器损伤较大。采用强粘结剂和架设外部支架的方式来保证传感器与管道的有效接触,对传感器本身具有较大的损伤,并导致设备测试精度降低,设备使用年限减少,测试成本增加等问题。
发明内容
鉴于背景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检测管道振动的传感器的固定装置,其可确保管道与传感器稳定连接。
本发明的再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检测管道振动的传感器的固定装置,其解决了出现白噪音、无法检测难度较大的测点的问题。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用于检测管道振动的传感器的固定装置,包括:纤维增强泡沫聚氨酯垫,包括上表面与下表面,其下表面呈弧形,与待检测的管道的表面相匹配,上表面用于设置所述传感器;水准球,嵌入在纤维增强泡沫聚氨酯垫内,用于校准所述固定装置的水平性;磁吸弹片,设置于纤维增强泡沫聚氨酯垫内部,以及软粘胶泥,设置在纤维增强泡沫聚氨酯垫的下表面上,接触待检测的管道表面,其形状与纤维增强泡沫聚氨酯垫的下表面一致并且与待检测的管道表面的形状匹配。
在根据本发明所述的用于检测管道振动的传感器的固定装置中,所述磁吸弹片孔距离纤维增强泡沫聚氨酯垫的上表面的距离为9-11mm,所述磁吸弹片孔的边缘距离纤维增强泡沫聚氨酯垫两侧各25-35mm。
在根据本发明所述的用于检测管道振动的传感器的固定装置中,还包括在软粘胶泥的边缘处涂覆的密封胶。
在根据本发明所述的用于检测管道振动的传感器的固定装置中,管道的直径为8~30cm。
在根据本发明所述的用于检测管道振动的传感器的固定装置中,所述纤维增强泡沫聚氨酯垫的长宽高分别为115-125mm、115-125mm、35-45mm,内径为95-105mm。
在根据本发明所述的用于检测管道振动的传感器的固定装置中,纤维增强泡沫聚氨酯垫的长宽高分别为120mm、120mm、40mm,内径为100mm。
在根据本发明所述的用于检测管道振动的传感器的固定装置中,所述磁吸弹片的长宽高分别为115-125mm、55-65mm、1-3mm。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机械工业集团有限公司,未经中国机械工业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1258697.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