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梨树拉枝新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611268542.2 | 申请日: | 2016-12-31 |
公开(公告)号: | CN106818260B | 公开(公告)日: | 2019-12-10 |
发明(设计)人: | 伍涛;秦仲麒;涂俊凡;杨夫臣;李先明;朱红艳;刘政;戴永红 | 申请(专利权)人: | 湖北省农业科学院果树茶叶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A01G7/06 | 分类号: | A01G7/06;A01G17/00 |
代理公司: | 42229 武汉市首臻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王超 |
地址: | 430064 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南湖***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枝条 竹竿 基角 拉枝 基部 发明专利技术 一年生枝条 长度增加 数量减少 交叉处 直立枝 分枝 紧靠 扭枝 条基 斜插 腰角 绳索 梨树 绳子 握住 主干 生长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梨树拉枝新方法,包括如下步骤:1)竹竿斜插:选择长度竹竿1.5米左右竹竿,紧靠枝条分枝点上部,呈50‑60℃角度斜入土中,竹竿与主干交叉处用绳索绑缚;2)拉开条基角:两手分别握住被拉直立枝的基部,适当扭枝拉枝枝条基角;3)固定枝条基角:保持基角45°度,用绳子将枝条下部呈“8”字形固定在竹竿上,保持2‑3cm的空隙;4)将枝条先端呈“8”字形绑缚于竹竿上,保持枝条先端与水平方向呈60‑80°角度。本发明专利技术,克服了以往拉枝中解决了基部难固定,梢角偏小的问题,拉枝后基角、腰角、梢角合理,一年生枝条平均生长长度增加52.3%,背上枝数量减少87.5%。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果树技术领域,更具体涉及一种梨树修剪的方法。
背景技术
拉枝是梨树整形修剪中必不可少的操作技术。过去梨树整形一般采用地上打桩、用绳索拉枝。这种方法只能固定枝条中部腰角(枝条中部与主干延长线之间的夹角),基角(枝条基部与主干延长线之间的夹角)打不开,略成弓形,而先端的梢角(枝条上部与主干延长线之间的夹角)较大,有的甚至呈水平或下垂状,顶端优势得不到保持;拉枝后顶端生长弱,导致枝条角度拉枝背上枝抽发,不利于树冠扩大。此外,这种拉枝方法,由于在行间打桩,严重影响拉枝状态下的田间操作。如何既能将枝条基角开张,又能保持先端较直立(梢角较大),使枝条在生长过程中保持适当的顶端优势,有待于研究探索新拉枝绑缚方法。申请人多年来一直从事梨树简化树形与整形修剪技术的研究,通过实践创立了本发明技术“竹竿斜插拉枝法”,较好地解决了拉枝技术中的拉枝角度和拉枝后的田间操作不便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解决了拉枝技术中的拉枝角度和拉枝后的田间操作不便问题。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梨树拉枝新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竹竿斜插:选择长度竹竿1.5米左右竹竿2(竹竿直径2cm以上),紧靠枝条分枝点上部,呈50-60℃角度斜入土中(播入土中25-30cm),竹竿与主干交叉处用绳索绑缚;
2)拉开条基角:两手分别握住被拉直立枝的基部,适当扭枝拉枝枝条基角;
3)固定枝条基角:保持基角45°度,用绳子将枝条下部呈“8”字形固定在竹竿上,保持2-3cm的空隙,以便枝条上半部向上诱引抬高角度时均匀弯曲;
4)抬高枝条先端:将枝条先端呈“8”字形绑缚于竹竿上(1个或数个绑缚点)。
有益效果
本发明专利技术,克服了以往拉枝中解决了基部难固定,梢角偏小的问题,拉枝后基角、腰角、梢角合理,整形效果好,枝条长势好,前后均衡,一年生枝条平均生长长度增加52.3%,背上枝数量减少87.5%。“竹竿斜插拉枝法”成功地解决了梨树无架栽培中的拉枝关键技术,拉枝技术规范,克服了传统木桩拉枝在行间定柱,影响行间操作的问题,是一种省力化枝梢管理新技术。本发明专利主要用于无架栽培幼年梨树主枝培养,对于其它部位的枝条拉枝也可以参考使用。
附图说明
图1是拉枝前树体生长图;
图2是本发明拉枝后示意图;
0 -主干;1- 主枝;2-竹竿 3-竹竿角度。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说明:
参见图1、图2 供试材料:主干定干后的新幼年梨园;
选择竹竿2长度1.5米竹竿2,紧靠主枝1分枝点上部,分别在主干0左右斜入土中,竹竿2与主干0交叉处用绳索绑缚,主枝1绑缚在竹竿2上,其中竹竿与主枝延长线角度为呈30~40℃。
具体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湖北省农业科学院果树茶叶研究所,未经湖北省农业科学院果树茶叶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1268542.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发动机系统和跨乘型车辆
- 下一篇:CO气相合成草酸酯的催化剂、制备方法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