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无轴电动车车轮有效
申请号: | 201620002001.4 | 申请日: | 2016-01-04 |
公开(公告)号: | CN205255888U | 公开(公告)日: | 2016-05-25 |
发明(设计)人: | 宣建民 | 申请(专利权)人: | 宣建民 |
主分类号: | B60B19/00 | 分类号: | B60B19/00;B60K7/00;B60T1/06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334400 江西*** | 国省代码: | 江西;36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电动车 车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外轮毂安装实心轮胎、外轮毂内固定有永磁体、内轮毂固定有线圈的无轴电动车车轮。
背景技术
目前,公知的车辆的轮胎均由外胎和充气的内胆组成,容易发生爆胎,出现事故;摩托车和电动车的轮子均有中心的轴,一直没有改变。专利201420785004.0公开了一种无轴电动车车轮,能够使电动车中心无轴。但是该专利在密封和轴承上考虑不准确,使水容易进入内部烧坏线圈,以及钢珠滚动后对轮毂的磨损会很快,导致该车轮无法运行。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上述缺陷,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无轴电动车车轮,它的构成如下:
一种无轴电动车车轮,它包括:轮毂、滚针、永磁体、线圈和偏心轴承圈。其中,车轮由呈远中心方向切面呈“U”字形的外轮毂和内轮毂组成;内、外轮毂通过偏心轴承圈和滚针相连接;内、外轮毂两侧固定的含油环通过油封相连接;车轮外轮毂通过两侧的碟刹片和固定于内轮毂的两个碟刹器相连接;车轮的外轮毂的近中心方向固定有永磁体;车轮的内轮毂的远中心方向固定有线圈。
所述的车轮,其中,偏心轴承圈的切面为横向的“L”形,固定于外轮毂的外轴承圈的内圈和固定于内轮毂的内轴承圈的外圈,以内轮毂的圆心为圆心;外轴承圈的外圈的圆心垂直向下偏心,内轴承圈的内圈垂直向上偏心。所述偏心轴承圈的内、外轴承圈上方有定位器。所述偏心轴承圈的内、外轴承圈有多个定位器。所述偏心轴承圈的互相连接处分别固定有含油环和油封。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是:通过优化设计,利用实心轮胎和轮毂电动机化实现车轮中间空心无轴,通过偏心轴承圈盒滚针增强轴承受力和耐用性,利用含油环和油封能够在车轮高速运行时保持车轮内部的密封性和轴承圈的密封性。
附图说明
图1车轮剖视图。
图2为偏心轴承圈正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描述。
在附图中,1为外轮毂,2为碟刹片,3为碟刹器,4为滚针,5含油环,6为油封,7为永磁体,8为线圈,9为定位器,10为保护片,11为轴承圈。
图1示出了无轴电动车车轮的结构。如图所示,车轮由呈远中心方向切面呈“U”字形的外轮毂(1)和内轮毂组成,为整体结构;内、外轮毂(1)通过偏心轴承圈和滚针(4)相连接,有利于增加轴承的受力面积、保持最下方的受力保护比较厚重、保持轴承的运行时间长久。内、外轮毂(1)两侧固定的含油环(5)通过油封(6)相连接,有利于密封;车轮外轮毂(1)通过两侧的碟刹片(2)和固定于内轮毂的两个碟刹器(3)相连接,为两套碟刹系统,这样可以保持有效的刹车,必要时在停车时使用一侧的碟刹系统使轮子固定,在运行时可以利用另一侧的碟刹系统进行刹车;车轮的外轮毂(1)的近中心方向固定有永磁体(7);车轮的内轮毂的远中心方向固定有线圈(8),这样可以形成一个电机,使车轮运行。含油环(5)为粉末冶金含油环(5),有利于高速运行时对油封(6)的润滑和转动,保持密封性。
图2示出了偏心轴承圈(11)的结构。如图所示,偏心轴承圈(11)的切面为横向的“L”形,一侧有保护片(10),这样有利于安装以及滚针的运行。固定于外轮毂(1)的外轴承圈(11)的内圈和固定于内轮毂的内轴承圈(11)的外圈,以内轮毂的圆心为圆心,这样可以保持滚动;外轴承圈(11)的外圈的圆心垂直向下偏心,内轴承圈(11)的内圈垂直向上偏心,这样使最下方的轴承圈(11)最厚,这个也是整车的承重处,对轴承圈的压力最大,最厚可以耐磨和耐受力,上方最薄不需要受力,是轴承圈(11)的整体重量相对应的减轻,性能没有降低,有利于长时间的运行。偏心轴承圈的内、外轴承圈(11)上方有定位器(9),也可以有多个定位器(9),这样起到对轴承圈的定位和固定作用。所述偏心轴承圈(11)的互相连接处分别固定有含油环(6)和油封(7),使偏心轴承圈(11)在运行时保持密封。
此实用新型适用于电动车、电动摩托车和电动汽车。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宣建民,未经宣建民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20002001.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