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用于生成球状微气泡的微流控芯片有效
申请号: | 201620004350.X | 申请日: | 2016-01-06 |
公开(公告)号: | CN205361202U | 公开(公告)日: | 2016-07-06 |
发明(设计)人: | 项素娟;包福兵;凃程旭;林建忠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计量学院 |
主分类号: | B01F13/00 | 分类号: | B01F13/00;B01L3/00 |
代理公司: | 浙江杭州金通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3100 | 代理人: | 王佳健 |
地址: | 310018 浙江省***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生成 球状 气泡 微流控 芯片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微流控芯片,尤其涉及一种生成球状微米量级气泡的微流控芯片,属于流体机械领域。
背景技术
近年来,微米量级气泡因其具有的独特流体力学特性和尺度效应,在医学、石油、环境、采矿、化工、动力、冶金、核能等领域获得了广泛应用。尤其在生物医学领域,各种基于微气泡的超声测量技术、药物靶向输送及基因介导治疗技术获得了迅速发展。生成的微气泡大小、稳定性等都会影响其在各个领域应用的效果。因此,深入研究微气泡的形成机理和流动特性,能够奠定微气泡在多领域实际应用的的理论基础。
随着国内外学者对微气泡的深入研究,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微气泡制备技术,如:同轴静电雾化法、超声空化法、乳化法、冷冻干燥法、雾化法、高压均质法、界面聚合法和微流元件法等。微流元件法也就是采用微流控芯片制备微气泡,是比较新的方式,这种方式可以通过精确的控制液体与气体从而控制气泡的结构、成分及尺寸,由于制备的每一个气泡的方式几乎一致,可以保证微气泡的尺寸和多分散性。
但是采用微流控芯片制备微米量级气泡的过程中,由于现有微流控芯片内微通道结构的限制,实验过程中通过控制液体与气体获得微气泡的过程比较漫长而且繁琐,不易操作,且生成的微气泡为扁平状而非立体球状微气泡。而球状微气泡更适用于微气泡流动特性和运动机理的进一步研究和分析。因此,针对现有微流控芯片内通道结构的不足。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现有微流控芯片生成微气泡过程中的不足,提供了一种新的微流控芯片。该微流控芯片对芯片内微通道进行改进,对微通道的结构重新进行设计,改变通道各部分的尺寸。由此达到实验过程中通过简单操作便可生成比现有尺寸更小的微米量级球状微气泡的目的。
为了实现上述实用新型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本实用新型由第一芯片和第二芯片键合而成,其中第一芯片内有两条液体微通道,一条气体微通道、微气泡生成通道和微气泡输出通道,两条液体微通道和气体微通道交界处存在一定角度的夹角;第二芯片内有与第一芯片结构尺寸相同的液体微通道、气体微通道和微气泡输出通道,但没有微气泡生成微通道。
进一步说,微流控芯片长40mm,宽20mm,每片芯片内两条液体微通道尺寸相同,液体微通道的宽30μm;气体微通道宽40μm,微气泡输出通道宽100μm,液体微通道、气体微通道刻蚀深度均为20μm,微气泡输出通道刻蚀深度40μm,微气泡生成通道宽10μm,刻蚀深度10μm;微气泡生成通道刻蚀相同的宽和深度构成正方形的面,液体微通道与气体微通道之间的夹角为70°。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的有益效果是:
1、现有微流控芯片内微通道的结构均是单面刻蚀,生成的微气泡是圆饼状二维气泡。本实用新型提出微流控芯片由不同微通道结构的第一芯片和第二芯片2键合而成,芯片内液体通道、气体通道、微气泡生成通道和微气泡输出通道的宽度、刻蚀深度均有所不同,特别是第一芯片内刻蚀有微气泡生成通道,宽10μm,深度10μm,侧面剖视微气泡生成通道是一个正方形的截面;第二芯片未刻蚀出微气泡生成通道,其他通道的宽度深度等尺寸均与芯片一相同。内微通道结构与尺寸改进后的微流控芯片可生成立体球状微米量级微气泡,突破了微流元件生成的微气泡在结构形状方面的局限性。
2、针对现有的液体微通道与气体微通道之间的垂直结构在实验过程中带来的弊端,提出将液体微通道与气体微通道之间的角度改为70°夹角的改进。微气泡生成实验过程中,液相由两侧流出,对气体产生夹流聚焦的效果,气相受到来自两侧液相的对称剪切力作用,破碎生成气泡,改进后的微通道结构相比原来的结构,微气泡的生成过程更为稳定,生成微气泡大小的可控范围更宽,能生成直径小于气体微通道尺寸的微气泡。
3、本实用新型通过改变微流控芯片内微通道的结构,调节微通道各部分不同尺寸,采用该微流控芯片用于生成微米量级微气泡的实验过程中,操作更加简便,并且生成的微气泡直径可控范围更大,能生成更小直径的微气泡,最小直径约20μm。生成的微气泡是立体球状气泡,球状微气泡更适用于微气泡运动机理及流动特性的进一步研究。
附图说明
图1是微流控芯片中的第一芯片俯视示意图;
图2是微流控芯片中的第二芯片俯视示意图;
图3是微流控芯片侧面剖视图;
图中:1、液体注入通道,2气体注入通道,3、液体注入通道,4微气泡生成通道,5、微气泡输出通道,6、第一芯片,7、第二芯片。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计量学院,未经中国计量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20004350.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