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减水剂废气治理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620006146.1 | 申请日: | 2016-01-02 |
公开(公告)号: | CN205340533U | 公开(公告)日: | 2016-06-29 |
发明(设计)人: | 唐国永;张丽敏;潘晓梁;朱武斌 | 申请(专利权)人: | 杭州中环环保工程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01D53/78 | 分类号: | B01D53/78;B01D53/96;B01D53/7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310000 浙江省杭***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水剂 废气 治理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废气治理装置,更具体地说,它涉及一种减水剂废气治理装置。
背景技术
聚羧酸减水剂是一种高性能的环保型减水剂,用于配制高强度混凝土,在工业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随着市场的需求,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生产聚羧酸减水剂,然而在生产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产生废气,通常这些废气中会含有丙烯酸、甲基丙烯酸、硫基乙酸等等,如果不对其进行处理回收,任其排放的话,会污染环境,造成很大的危害,所以要对这些废气进行处理后才能排放的大气中。
目前,公开号为CN204865492U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减水剂废气处理装置,包括罐体,罐体底部设置有反应池,反应池一侧与废气管道连接,另一侧设有排液口,并在反应池上与排液口同侧设置有循环管道,另一侧连接有喷淋层,循环管道上设置有吸液泵,罐体的侧面连接有反应液供应管道,反应液供应管道连接有抽水泵,在反应池的底部安装有液体PH检测装置,并在罐体的顶部连接有气体排放管道,气体排放管道上依次设有气体PH检测装置和风阀Ⅰ,气体PH检测装置和风阀Ⅰ之间的气体排放管道上连接有不合格气体回收管道,在不合格气体回收管道上有风阀Ⅱ,罐体的外侧具有控制面板。该工作过程为:首先,将碱性的反应液通过反应液供应管道经由抽水泵注入到反应池中,然后通过废气管道将减水剂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气通入到罐体内部的反应池中,经过在该反应池中的中和反应后,气体上升,并经过若干喷淋层继续中和反应,所述喷淋层是由吸液泵经过循环管道将反应液注入到喷淋层中,并向下喷出,用来继续与废气中和反应,最后经由罐体的顶端气体排放管道排出,在气体排放管道上安装有气体PH检测装置,它会检测经过处理后的废气是否到达了排放的标准(例如,PH=6.8),如果达到了,将信号传入控制面板,该控制面板就会控制风阀Ⅰ打开,风阀Ⅱ关闭,气体从排放口排到大气中,如果废气经过处理后达不到排放标准,则控制面板就会控制风阀Ⅰ关闭,风阀Ⅱ打开,这样废气就会通过不合格气体回收管道再次回到废气管道,重复上述步骤,直到废气达到排放标准。在罐体内的反应液由液体PH检测装置检测其PH值,如果该反应液PH值过低(例如,PH<8),则打开排液口,将该反应液排出,同时注入新的反应液。
这样的设计虽然能够有效的将废气处理,保护环境,但是把经过一次处理后的不合格气体又重新与废气管道连接,与新产生的废气混合,重新通入反应池,一来由于不合格气体的加入,降低了新的废气通进反应池的量,二来不合格气体已经经过处理,所剩余的废气不多,不需要再重新进行一次处理,这样的设计反而降低了废气处理的效率。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提高治理效率的减水剂废气治理装置。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减水剂废气治理装置,包括第一罐体,第一罐体底部设置有第一反应池,所述第一反应池一侧与废气管道连通,同侧设置有第一反应液供应管道,所述第一反应液供应管道上设置有第一抽水泵,所述第一反应池另一侧设置有循环管道,所述循环管道上设置有吸液泵,所述第一罐体的顶部设置有供气体排放的第一管道,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管道上依次设置有第一气体PH检测装置和第一三通阀,所述第一三通阀一端连接不合格气体管道,另一端连接气体排放管道,所述循环管道另一端设置有泡罩塔板,所述泡罩塔板置于第一罐体内部以及第一反应池的上方,并且一侧与第一罐体连接,另一端悬空;还包括第二罐体,第二罐体底部设置有第二反应池,所述不合格气体管道连接至第二反应池,所述第二反应池一侧设置有第二反应液供应管道,所述第二反应液供应管道上设置有第二抽水泵,所述第二罐体的顶部设置有供气体排放的第二管道,所述第二管道上依次设置有第二气体PH检测装置和第二三通阀,所述第二三通阀的一端通过管道与不合格气体管道连接,另一端通过管道与气体排放管道连接,所述第一罐体和第二罐体底部均设有排水管道,所述排水管道上设有阀门,所述反应液中滴有酚酞试剂,所述第一罐体一侧设置有与第一气体PH检测装置和第二气体PH检测装置电连接的控制面板。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杭州中环环保工程有限公司,未经杭州中环环保工程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20006146.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