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车门防撞杆结构及汽车有效

专利信息
申请号: 201620010092.6 申请日: 2016-01-05
公开(公告)号: CN205344467U 公开(公告)日: 2016-06-29
发明(设计)人: 李瞳 申请(专利权)人: 北京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主分类号: B60J5/04 分类号: B60J5/04;B60J5/00
代理公司: 北京银龙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43 代理人: 许静;安利霞
地址: 101300 北*** 国省代码: 北京;11
权利要求书: 查看更多 说明书: 查看更多
摘要:
搜索关键词: 一种 车门 防撞杆 结构 汽车
【说明书】:

技术领域

实用新型涉及汽车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车门防撞杆结构及汽车。

背景技术

随着汽车作为代步工具的普及化,经济型车型越来越受大众欢迎,而人们对车辆的功能和品质需求也在不断提高。对于车门,不仅要有好的碰撞性,抗凹性和抗震性也是考察车门品质的标准。而车门防撞杆作为承载这些功能的主要部件,其形式又决定了成本。如何在保证车门碰撞性能的前提下尽可能的减少成本,是新车型开发中需要考虑的问题之一。

现有的车门防撞杆主要有两种形式,冲压式和管梁式。这两种形式都需要在防撞杆与门外板间涂减震胶以提升门外板的抗凹性和抗震性。考虑到碰撞性能,冲压式防撞杆多采用高强板或热成型技术,依据车门外表面等间隙布置。受外表面特征的影响,冲压式防撞杆的型面多扭曲,加工过程中的回弹很难控制,与内板总成焊接后严重影响门总成的精度。现有管梁式防撞杆可以避免此问题,如图1~图4所示,但是现有的管梁式防撞杆与门外板的间隙很难满足涂胶要求,对于间隙大的位置需要增加涂胶支架,涂胶支架与管梁通常弧焊连接,且需要夹具定位。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车门防撞杆结构及汽车,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管梁式防撞杆与车门外板的间隙较大,无法满足涂胶要求,需使用涂胶支架造成的增加成本以及车身重量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车门防撞杆结构,包括:

位于车门内板与车门外板之间的第一防撞杆支架和位于车门内板与车门外板之间的与所述第一防撞杆支架之间具有预定距离的第二防撞杆支架;

位于所述第一防撞杆支架与所述第二防撞杆支架之间的防撞杆,所述防撞杆与所述第一防撞杆支架连接的第一端设置为第一扁平结构,所述第一防撞杆支架与所述防撞杆连接的一端设置为与所述第一扁平结构匹配的第一型面,所述防撞杆与所述第二防撞杆支架连接的第二端设置为第二扁平结构,所述第二防撞杆支架与所述防撞杆连接的一端设置为与所述第二扁平结构匹配的第二型面。

其中,所述第一型面上设置有与所述第一扁平结构匹配的第一扁平槽,所述第二型面上设置有与所述第二扁平结构匹配的第二扁平槽。

其中,所述防撞杆与所述第一防撞杆支架、所述第二防撞杆支架一体连接。

其中,所述第一扁平结构焊接在所述第一防撞杆支架上;所述第二扁平结构焊接在所述第二防撞杆支架上,所述第一防撞杆支架和所述第二防撞杆支架焊接在所述车门内板上。

其中,所述第一扁平结构的形状与所述第二扁平结构的形状相同,所述第一型面的形状与所述第二型面的形状相同。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汽车,所述汽车包括上述的车门防撞杆结构。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通过对防撞杆与第一防撞杆支架连接的第一端、防撞杆与第二防撞杆支架相连接的第二端进行加工,改变防撞杆两端的形状,使得防撞杆两端由圆柱结构形成为扁平结构,将第一防撞杆支架与防撞杆连接的一端设计为与扁平结构匹配的第一型面,将第二防撞杆支架与防撞杆连接的一端设计为与扁平结构匹配的第二型面,通过扁平结构与第一型面、第二型面的配合,可以减小防撞杆与车门外板间的间隙,实现尽量多的位置满足涂胶间隙要求,减少或取消涂胶支架的使用,进而达到减重降本的目的。

进一步的,车门防撞杆结构节省了车门的Y向尺寸,有利于造型及整车布置空间;同时减少了因焊接涂胶支架引起热变形的区域,有益于控制制件质量。

附图说明

图1表示现有技术中车门防撞杆结构与车门外板配合示意图;

图2表示现有技术中车门防撞杆结构示意图;

图3表示图1的局部放大A图;

图4表示图1的局部放大B图;

图5表示本实用新型车门防撞杆结构示意图;

图6表示本实用新型车门防撞杆结构与车门外板配合示意图;

图7表示图6的局部放大A图;

图8表示图6的局部放大C图;

图9表示图6的局部放大B图。

其中图中:1、车门外板;2、第一防撞杆支架;21、第一型面;3、第二防撞杆支架;31、第二型面;4、防撞杆;41、第一扁平结构;42、第二扁平结构;5、涂胶支架。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描述。

依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车门防撞杆结构,如图5~图9所示,包括: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北京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20010092.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专利文献下载

说明:

1、专利原文基于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说明书;

2、支持发明专利 、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升级中);

3、专利数据每周两次同步更新,支持Adobe PDF格式;

4、内容包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流程工艺图技术构造图

5、已全新升级为极速版,下载速度显著提升!欢迎使用!

请您登陆后,进行下载,点击【登陆】 【注册】

关于我们 寻求报道 投稿须知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 企业标识 联系我们

钻瓜专利网在线咨询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咨询在线客服咨询在线客服
tel code back_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