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汽车刹车灯故障报警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620023891.7 | 申请日: | 2016-01-12 |
公开(公告)号: | CN205344692U | 公开(公告)日: | 2016-06-29 |
发明(设计)人: | 徐硕;叶鹏;汪志远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交通学院 |
主分类号: | B60Q11/00 | 分类号: | B60Q11/00 |
代理公司: | 天津市三利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12107 | 代理人: | 李文洋 |
地址: | 300361***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汽车 刹车灯 故障 报警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制造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汽车刹车灯故障报警装置。
背景技术
如图2所示,现有汽车刹车灯的控制原理图,其电源为12蓄电池(汽油发动机),踩下刹车踏板时,电流从蓄电池正极流出,经过保险丝及刹车灯开关的闭合触点到达并联的2个刹车灯炮中,然后经过车身搭铁回到蓄电池负极。随着汽车数量的剧增,交通事故也逐步增加,而在交通事故中,大多数都是由于汽车车灯故障引起的。目前,大多数中低档汽车的刹车灯大都采用图2所示的电路结构原理,并没有故障自动报警功能,当刹车灯出现故障时司机自身很难发现,一旦刹车灯不能正常工作时,很容易造成汽车追尾事故。
因此,有必要对现有提供一种刹车灯故障报警装置,以提醒驾驶人员及时对刹车灯进行维修。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技术的不足,而提供一种汽车刹车灯故障报警装置,刹车灯出现故障时能够提醒驾驶员及时维修。
本实用新型为实现上述目的,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汽车刹车灯故障报警装置,其特征在于:它包括接口模块J、警示灯D、电流检测模块和报警触发模块;
所述电流检测模块包括一ACS712型电流传感器U1;
所述报警触发模块包括一LM393型电压比较器和一三极管Q;
所述ACS712型电流传感器U1的正极电流输入端连接于刹车灯开关之后,负极电流输入端接地,模拟电压输出端通过所述警示灯D同时连接LM393型电压比较器U2的A通道负输入端和B通道正输入端;
所述LM393型电压比较器U2的A通道输出端和B通道的输出端同时连接所述三极管Q的基极,所述三极管Q的发射极接地、集电极连接所述接口模块J的第三引脚,所述接口模块J的第一引脚连接12V电源、第二引脚连接车身塔铁;
所述ACS712型电流传感器U1的电压输入端和电压比较器的电压输入端均连接5V电源,所述LM393型电压比较器U2的A通道正输入端通过电阻R1连接5V电源并通过电阻R2接地,所述LM393型电压比较器U2的B通道负输入端通过电阻R3连接5V电源并通过电阻R4接地,所述三极管Q的基极同时通过电阻R5连接5V电源。
所述警示灯为IN系列二极管,所述三极管为S8050型三极管。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不改变原车线路易于加装到用车上,利用电流传感器和电压比较器实现电流检测和警示灯触发的功能,在刹车灯出现故障不良时,可以准确地点亮警示灯,提醒驾驶人员及时维修,能够有效地避免不必要的汽车追尾事故;其电路结构简单、加装方便、成本低廉,具有很强的实用价值和市场推广价值。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电路结构图;
图2为现有技术中刹车灯的控制原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及较佳实施例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如图1所示,如图1所示并结合图2,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汽车刹车灯故障报警装置,它包括接口模块J、警示灯D、电流检测模块和报警触发模块;其中,电流检测模块包括一ACS712型电流传感器U1,报警触发模块包括一LM393型电压比较器U2和一三极管Q;电流传感器U1的正极电流输入端连接于刹车灯开关之后、负极电流输入端接地、模拟电压输出端通过警示灯D同时连接电压比较器U2的A通道负输入端和B通道正输入端;电压比较器U1的A通道输出端和B通道的输出端同时连接三极管Q的基极,三极管Q的发射极接地、集电极连接接口模块J的第三引脚,接口模块J的第一引脚连接12V电源(即汽车内的12V蓄电池)、第二引脚连接车身塔铁;同时,电流传感器U1的电压输入端和电压比较器U2的电压输入端均连接5V电源(即刹车灯开关后经过变压的5V电源),电压比较器U2的A通道正输入端通过电阻R1连接5V电源并通过电阻R2接地,而电压比较器U2的B通道负输入端则通过电阻R3连接5V电源并通过电阻R4接地,三极管Q的基极同时通过电阻R5连接5V电源。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交通学院,未经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交通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20023891.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