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燃油分配器有效
申请号: | 201620030063.6 | 申请日: | 2016-01-13 |
公开(公告)号: | CN205277600U | 公开(公告)日: | 2016-06-01 |
发明(设计)人: | 罗晓晶;武一冰;周剑波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航空动力机械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F02C7/228 | 分类号: | F02C7/228;F02C7/232 |
代理公司: | 北京律智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438 | 代理人: | 阚梓瑄;路兆强 |
地址: | 412002*** | 国省代码: | 湖南;4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燃油 分配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燃油分配器,尤其涉及一种飞机发动机中的燃油分 配器。
背景技术
燃油分配器是飞机发动机燃油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安装在燃油泵调 节器后,燃油总管前。其作用是将燃油泵调节器输出的燃油分成若干路供 给燃烧室,实现发动机起动点火、加速供油、停车排油功能。目前分配器 的设计是向轻量化、结构紧凑及高可靠性方向发展。
燃油分配器按组成分为机械式和电子式两种。以往的燃油分配器设计 中,机械式燃油分配器全部由机械零件组成,是靠燃油压力作用于活门上 而压缩弹簧至指定位置,燃油压力增加到一定程度时分别接通各个燃油油 路来实现发动机的管路的燃油分配。而电子式燃油分配器油电磁阀、单向 阀及接头组成,一般其主油路直接与主燃油总管相连,是常通的;另一路 经由单向阀和电磁阀,与副燃油总管相连,其中单向阀是靠燃油的进口压 力克服弹簧力的作用来控制其打开与关闭的,电磁阀由电子控制器根据转 速和飞行高度控制其打开与关闭,两个阀门都打开时副油路连通。
现有的三油路结构机械式燃油分配器技术的缺点是结构复杂、零部件 多、重量大;而由于电磁阀及单向阀的存在,电子式燃油分配器在结构上 不够紧凑,占用较多的安装空间。
在所述背景技术部分公开的上述信息仅用于加强对本实用新型的背景 的理解,因此它可以包括不构成对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已知的现有技术的 信息。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结构简单、 重量轻的燃油分配器。
本实用新型的额外方面和优点将部分地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并且部分 地将从描述中变得显然,或者可以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而习得。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一种燃油分配器,包括:
阀座,所述阀座具有进油口、泄油口、点火油路、主油路以及副油路, 所述阀座内形成有第一腔室以及第二腔室,所述第一腔室两端分别连通所述 进油口和泄油口,所述点火油路和主油路依次设置在进油口和泄油口之间并 连通于所述第一腔室,所述副油路和进油口连通于所述第二腔室;
主活门组件,包括第一活门、第二活门、第一弹簧以及第二弹簧,其中, 所述第一活门滑设于所述第一腔室内,该第一活门能够在进油口的油压作用 下向泄油口滑动以封闭所述泄油口并使点火油路与进油口连通,所述第一活 门的靠近进油口的一端设有内孔,所述第一活门的侧壁上设有连通内孔与主 油路的通孔,所述第二活门和第二弹簧设置于所述内孔,所述第二弹簧能够 推动所述第二活门向所述内孔外侧运动以关断所述进油口和通孔之间的油 路,所述第二活门能够在进油口的油压作用下挤压第二弹簧以打开进油口和 通孔之间的油路,所述第一弹簧设置在第一活门与泄油口之间并能够推动所 述第一活门远离泄油口;
副活门组件,包括设置在第二腔室内的第三活门以及第三弹簧,所述第 三弹簧能够推动所述第三活门关闭所述副油路,所述第三活门能够在进油口 的油压作用下挤压第三弹簧而打开所述副油路。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所述第一活门的内孔贯穿所述第一活 门,且在所述第一活门靠近泄油口的一端设有插设于所述内孔的内轴,所述 内轴上设有与内孔同轴的长杆,所述第二弹簧套设在所述长杆上。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所述内轴与第一活门之间设有用于密封 泄油口的密封圈。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所述第一弹簧的弹性模量小于第三弹簧 的弹性模量,所述第三弹簧的弹性模量小于第二弹簧的弹性模量。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所述第一活门的靠近进油口一侧的外侧 壁设有能够连通至所述点火油路的沟槽。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所述第一活门的外侧壁上设有与所述通 孔连通并且沿该第一活门的轴线方向延伸的长槽。
由上述技术方案可知,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和积极效果在于:
本实用新型燃油分配器,能够通过燃油压力的变化而自动地将进油口 连通点火油路、副油路以及主油路,结构简单紧凑,重量轻,制造成本较 低,并具有较高的可靠性。
附图说明
通过参照附图详细描述其示例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其它特征 及优点将变得更加明显。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燃油分配器的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航空动力机械研究所,未经中国航空动力机械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20030063.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