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车用热缩管热缩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620034003.1 | 申请日: | 2016-01-14 |
公开(公告)号: | CN205291564U | 公开(公告)日: | 2016-06-08 |
发明(设计)人: | 程朝月;何常青;张正元 | 申请(专利权)人: | 长沙永昌车辆零部件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9C61/02 | 分类号: | B29C61/0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410000 湖南省*** | 国省代码: | 湖南;4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车用热缩管热缩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车用热缩管热缩装置。
背景技术
车辆用的输送管路,因使用环境主要是在车用发动机周边,车辆运行过程中,发动机 缸体温度较高,同时因路况原因,车辆震动较大,带动胶管无支撑部位的悬臂震动,管路 布局紧凑,管路与车身及发动机部件碰撞摩擦后易出现管路破裂不良。管路的耐磨层防护 的可靠性多管理而言尤为重要,现在通行的做法采用热风枪或网带炉进行烘烤热缩,加热 原理为电加热后干烘热缩套管,此工艺的主要存在不足是:
A、热缩采用干烘,热缩管路韧性降低,易出现低温脆性;
B、热缩工艺劳动强度大;
C、生产效率较低。
随着国内汽车标准要求越来越严格,安全及可靠性要求更高,对于管路在车辆正常运 行过程中出现非正常破损,导致车辆报废甚至人员安全事故,对生产企业存在越来越大的 风险。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就是提出一种车用热缩管热缩装置。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
一种车用热缩管热缩装置,包括热缩架以及设于所述热缩架上的电控箱、热缩筐、热 水池、举升下降气缸以及送料收件气缸,所述热水池设于热缩架下部,热水池连接有水加 热装置,所述热缩筐设于热水池上方,且热缩筐连接所述举升下降气缸和送料收件气缸, 举升下降气缸和送料收件气缸还与电控箱连接,并通过电控箱控制举升下降气缸和送料收 件气缸驱动热缩筐在热缩架上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上的移动。
作为优选地,所述热缩筐的一侧部设有栅孔,便于热缩筐出水时快速排出热水。
作为优选地,所述水加热装置为通过蒸汽阀管连通的蒸汽发生器,用于将热水池内的 水加热至沸腾状态。
操作过程:
1、开启蒸汽阀管,加热热水池内的水至沸腾状态;
2、将待热缩的半成品放入热缩筐内,产品随意摆放即可;
3、启动电控箱开关,送料收件气缸驱动热缩筐到达热水池上方,并通过举升下降气 缸带动热缩筐缓慢进入热水池内,保持一段时间,期间确保开水处于沸腾状态;
4、热缩时间完毕后,举升下降气缸和送料收件气缸驱动并带动热缩筐送回装料位置, 同时将热缩好的产品拿出,然后进入下一批次的生产。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的有益效果为:本实用新型解决了因加工工艺造成 热缩套管的不良的问题,确保热缩套管不因热缩工艺不足造成热缩管本身的耐磨性降低, 同时采用蒸汽对水体进行加热处理,半自动化的投料及搬运装置,确保人员操作的安全便 利性;本实用新型的热缩产品质量一致性好、稳定可靠,本身产品性能不会降低;人员操 作简单,只需简单的装卸产品及对应按钮操作即可,可实现远程控制,安全、便利;产品 生产人时效率高。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的正视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的侧视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让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更加清晰直观的了解本实用新型,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 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
如图1-2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
一种车用热缩管热缩装置,包括热缩架1以及设于热缩架1上的电控箱2、热缩筐3、 热水池4、举升下降气缸5以及送料收件气缸6,热水池4设于热缩架1下部,热水池4 连接有水加热装置,热缩筐3设于热水池4上方,且热缩筐3连接举升下降气缸5和送料 收件气缸6,举升下降气缸5和送料收件气6缸还与电控箱2连接,并通过电控箱2控制 举升下降气缸5和送料收件气缸6驱动热缩筐3在热缩架1上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上的移 动,其中水加热装置为通过蒸汽阀管7连通的蒸汽发生器(图中未示出),用于将热水池 4内的水加热至沸腾状态。热缩筐3的一侧部设有栅孔31,便于热缩筐3出水时快速排出 热水。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 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 保护范围之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长沙永昌车辆零部件有限公司,未经长沙永昌车辆零部件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20034003.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窗帘拉珠绳连接机构
- 下一篇:3D打印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