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内置电缆的连续管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620036935.X | 申请日: | 2016-01-15 |
公开(公告)号: | CN205349318U | 公开(公告)日: | 2016-06-29 |
发明(设计)人: | 张文勇;朱橙;李登;王星;马金祥;郑镔;孙俊龙;张书林 | 申请(专利权)人: | 信达科创(唐山)石油设备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21B43/295 | 分类号: | E21B43/295;E21B43/20;E21B17/10 |
代理公司: | 唐山永和专利商标事务所 13103 | 代理人: | 明淑娟 |
地址: | 063300 河北省*** | 国省代码: | 河北;1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内置 电缆 连续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新型涉及地下深层煤层或贫煤层用采气装置,特别是一种内置电缆的连续管装置及其应用。
背景技术
煤炭是我国的支柱产业,煤炭工业为了保证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煤炭产量与消费量已占世界的1/3。人们在大量利用煤炭的同时,对于开采与燃煤对环境的污染提出了很多疑问,许多人想到了煤炭地下气化方式。煤炭地下气化是开采煤炭的一种新工艺,其特点是将埋藏在地下的煤炭直接变为煤气,使现有矿井的地下作业改为采气作业。煤炭地下气化的实质是将传统的物理开采方法变为化学开采方法,是一种可发展新型工艺。煤炭地下气化因具有安全、高效、低污染、易运输等优点,所以世界各国对此都非常重视。
为了满足地下煤田矿井的快速检修和高效生产的要求,以连续油管内置组合性的线缆和其他工作管线的方式是国内外最新的生产研发工艺技术。
传统的采气作业过程中管路多,作业周期长、作业程序复杂、管柱起下作业电缆易挤坏、生产过程中电缆串气鼓包问题严重,各种管路交叉作业所产生的缠绕、磕碰、磨损、挤压等安全问题较多。
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传统采气工艺中出现的上述问题,而提供一种有效防止线缆被挤坏或冲蚀的内置电缆的连续管装置。
本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内置电缆的连续管装置,包括连续管、电缆,连续管内还设置有注水管,注水管与电缆之间存在距离。
上述方案的本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连续管有效的保护电缆不被挤坏或冲蚀,解决了传统开采作业过程中成本高、效率低、周期长等问题。
内置电缆的连续管装置的优选方案是:
电缆通过固定卡与连续管内壁连接。
连续管的一端与滚筒固定连接,滚筒呈工字钢型结构,滚筒上缠绕有钢丝绳或绳体;滚筒的中心孔用于供注水管和电缆穿过。
电缆与注水管的两端分别延伸至连续管的两端以外。
连续管采用的材质是316L不锈钢,材料的机械性能是:抗拉强度≥480Mpa,屈服强度≥170Mpa,伸长率≥40%,不锈钢的密度7.93g/cm3。
电缆是热电偶电缆。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的A向视图(省略固定卡)。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详述本新型:
一种内置电缆的连续管装置及其应用,图中:滚筒1、固定卡2、电缆3、连续管4、注水管5、中心孔6。
本实施例中,连续管4内还设置有注水管5,注水管5的外壁通过点焊的方式与连续管4的内壁固定连接,注水管5与电缆3之间存在距离;电缆3通过固定卡2与连续管4的内壁连接;电缆3是热电偶电缆。
连续管4的一端与滚筒1的侧端面固定连接,滚筒1呈工字钢型结构,滚筒1上缠绕有钢丝绳或绳体;滚筒1的中心孔6用于供注水管和电缆穿过。
电缆3与注水管5的两端分别延伸至连续管4的两端以外;连续管4采用的材质是316L不锈钢,材料的机械性能是:抗拉强度≥480Mpa,屈服强度≥170Mpa,伸长率≥40%,不锈钢的密度7.93g/cm3。
在煤气田预先打好井,利用作业车将该连续管装置通过滚筒1中安装的钢丝绳或其他强度足够的绳类结构体,通过井口缓缓置入地下(作业车与滚筒1上的钢丝绳的一端连接);将该连续管装置置入地下后,向连续管4和注水管5内连续的注氧和注水;注水的压力为354MPa,注氧压力为4MPa,所注水的流量是1.2~1.5吨/小时,所注氧气的流量是1500~2000Nm3/h;煤气田深度300~350米,煤田燃烧温度800~1000摄氏度。
通过将电缆3和注水管5内置在连续管4内,即采气生产时,在连续管4内直接下入满足生产需求的井控工具,以实现气井生产。连续管4能够很好的保护电缆3,有效地防止电缆3被挤坏或者冲蚀,解决了传统开采作业过程中成本高、效率低、周期长等问题。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信达科创(唐山)石油设备有限公司,未经信达科创(唐山)石油设备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20036935.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