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修井作业用管杆长度测量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620043608.7 | 申请日: | 2016-01-18 |
公开(公告)号: | CN205300551U | 公开(公告)日: | 2016-06-08 |
发明(设计)人: | 唐倩雯;苏秋涵;付增;金鑫;宋辉辉;闫文文;孟庆鹏;张雷;智勤功;郝丽伟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胜利油田分公司石油工程技术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G01B21/02 | 分类号: | G01B21/02;E21B19/14 |
代理公司: | 济南日新专利代理事务所 37224 | 代理人: | 刘亚宁 |
地址: | 257001 山***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作业 用管杆 长度 测量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油田修井作业时使用的作业装置,具体说涉及一种修井作业用管杆长度测量装置。
背景技术
国内修井作业的机械化比过去有了很大的进步,如拆装、搬运已实现了吊、装、运的一体化。在起下作业方面已有通井机(修井机)、液压油管钳和半自动吊卡等,这些机械化配套设备和装置的出现,对提高起下作业效率,减轻工人劳动强度,起到了较好的作用。
但是,常规油水井修井作业起下管柱时,管杆由管排至油管枕的转移需人工搬抬,由于油管重量较大,造成工人劳动强度大且存在安全隐患。并且,现场为计量下入管杆深度,经常需要2-3名工人停工计量排放于管排上的下入油管长度。因管杆长度不一,需工人逐根测量管杆长度并记录下来,工作耗时、耗力且计量时易产生误差。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中所存在的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修井作业用管杆长度测量装置,可自动实现油管以及抽油杆等管杆在水平长度的测量,还可以实现测量后油管的机械化转移,从而降低作业工人劳动强度,提高作业效率。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修井作业用管杆长度测量装置,包括底板,该测量装置还包括测量基准装置、管杆暂存部件与定位装置,所述测量基准装置主要包括测量基准件、与所述测量基准件相连接的测量驱动装置以及底座,所述底座的一端与底板固定连接,另一端的端面上设置有所述测量基准件与测量驱动装置,所述测量基准件在测量驱动装置的驱动下做往复运动,所述管杆暂存部件主要包括管杆支架、至少两组相互平行排列的支撑件以及设置在支撑件上端的滚轮,所述支撑件下端与底板固定连接,多组支撑件之间通过管杆支架连接固定,所述定位装置主要包括定位部件、安装座、运行轨道、驱动部件及动力源,所述安装座设置在底板上,所述运行轨道设置在所述安装座上,所述驱动部件及所述动力源均设置在所述安装座与底板之间,所述定位部件设置在安装座的上端面上,该定位部件可沿所述运行轨道往复运动,所述驱动部件一端与动力源相连,另一端与所述定位部件相连。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改进,所述定位部件包括定位座、测量定位板、定位基准板、距离传感器及安装在所述定位座上的位移传感器,所述定位基准板与定位座固定连接,所述定位基准板与测量定位板相平行,两板之间通过移动导轨、复位部件相连,所述距离传感器安装在定位基准板的端面上,该距离传感器与动力源相连。
所述的驱动部件为链轮链条机构、齿轮齿条或丝杠。
所述动力源为伺服电机或液压马达。
所述复位部件为弹簧或板簧。
所述的滚轮为V型滚轮。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又一种改进,该测量装置还设置有管杆翻转机构,该管杆翻转机构设置在底板上,与管杆暂存部件相平行。
所述的管杆翻转机构包括翻转架立柱、翻转驱动部件、管杆抓手及翻转槽,所述翻转架立柱一端固定在底板上,另一端与所述管杆抓手活动连接,所述管杆抓手与翻转槽相连,所述翻转驱动部件一端与底板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翻转槽铰链连接,所述翻转槽与所述管杆支架相平行。
所述管杆抓手为“L”型焊架。
所述翻转驱动部件为电推杆或液压缸。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通过采用测量基准装置、管杆暂存部件以及定位装置相配合的机构,实现了修井作业现场的抽油杆以及油管等管杆在水平长度上的自动化测量,而无需2-3人停工专门进行测量,从而极大地降低了作业工人劳动强度,提高作业效率,也避免了人为测量、记录时误差的产生;同时,测量时测量定位部件的运行速度为自行减慢至停止,提高了长度测量装置的自动化程度,防止管杆由运动测量件缓冲造成的管杆损伤或挤压,保证管杆的测量精度。通过设置的管杆翻转机构,可实现将测量后管杆自动转移到管排,以备修井作业使用,测量后管杆的机械化转移,也达到了降低工人作业强度的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修井作业用管杆长度测量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定位部件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有关本实用新型的详细说明及技术内容,配合附图说明如下,然而附图仅提供参考与说明之用,并非用来对本实用新型加以限制。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胜利油田分公司石油工程技术研究院,未经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胜利油田分公司石油工程技术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20043608.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新型滑履检测装置
- 下一篇:一种基于自编码器图像融合的动态PET图像重建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