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纺纱器排杂通道组件有效
申请号: | 201620046173.1 | 申请日: | 2016-01-18 |
公开(公告)号: | CN205275838U | 公开(公告)日: | 2016-06-01 |
发明(设计)人: | 马超炯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自力机械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D01H11/00 | 分类号: | D01H11/00 |
代理公司: | 浙江翔隆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33206 | 代理人: | 王伟光 |
地址: | 312500 浙江省绍兴市***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纺纱 器排杂 通道 组件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纺织机械技术领域,尤其与一种纺纱器排杂通道组件有关。
背景技术
纺纱器排杂通道本体上设置分梳腔,分梳腔内设有分梳辊,分梳腔腔壁上沿分梳辊旋转方向设置棉条输入孔、排杂口和棉纤维输出孔,分梳腔体内的杂质一般利用杂质本身的自重,依靠分梳辊高速转动产生的离心力将杂质通过排杂口排入排杂通道,为避免杂质对排杂通道的磨损,通常在排杂通道与排杂口交接处的排杂通道壁上设置一陶瓷件,但长时间排杂,杂质难免会造成陶瓷件的磨损,磨损厉害的陶瓷件需重新更换,由于陶瓷件是嵌装在排杂通道壁的陶瓷件安装槽内,陶瓷件的拆卸较为麻烦,操作不便。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旨在克服现有纺纱器排杂通道组件的陶瓷件拆卸不便的缺陷,提供一种拆卸方便的纺纱器排杂通道组件。
为此,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纺纱器排杂通道组件,包括排杂通道本体和陶瓷件,排杂通道本体一侧面上设置分梳腔和排杂通道,分梳腔腔壁上设有排杂口,排杂通道与排杂口连通,排杂通道与排杂口交接处的排杂通道壁上开设有与所述陶瓷件外形相配的安装槽,陶瓷件呈轴向嵌装于所述安装槽内,其特征是,所述安装槽的槽底底面开设有一小孔。
作为对上述技术方案的补充和完善,本实用新型还包括以下技术特征。
所述小孔形状为圆形或多边形。
所述小孔的最大内径为1—5mm。
所述小孔为不通孔,小孔的底部与所述排杂通道本体的另一侧面之间的厚度为0.1—2mm。
所述排杂通道本体对应所述小孔的另一侧面上设有小孔位置标记。
本实用新型可以达到以下有益效果:1、通过在安装槽的槽底底面开设一小孔,陶瓷件通过小孔拆卸,拆卸简单方便;2、小孔为不通孔,可以阻挡灰尘,也提高了美观性,拆卸时只需轻轻敲击排杂通道本体另一侧面上对应小孔的位置即可,就可以击穿小孔;3、通过在排杂通道本体对应小孔的另一侧面设置小孔位置标记,省去了因找小孔位置带来的麻烦,提高了陶瓷件的拆卸效率。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中所述陶瓷件的安装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中所述陶瓷件安装后的剖面示意图。
图3是图2中的a处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描述。
如图1~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包括排杂通道本体3和陶瓷件2,排杂通道本体3的一侧面上设置分梳腔和排杂通道,分梳腔腔壁上设有排杂口,排杂通道与排杂口连通,排杂通道与排杂口交接处的排杂通道壁上开设有与所述陶瓷件2的外形相配的安装槽,陶瓷件2呈轴向嵌装于所述安装槽内,所述安装槽的槽底底面开设有一小孔4,小孔4为不通孔,小孔4的形状为圆形或多边形,小孔4的最大内径为1—5mm,小孔4的底部与所述排杂通道本体3的另一侧面之间的厚度为0.1—2mm,排杂通道本体3对应所述小孔4的另一侧面上设有小孔位置标记1,陶瓷件2呈轴向嵌装于安装槽内时,陶瓷件2与安装槽底之间留有大于0.1mm的间隙5,使安装槽可以嵌装长短不均的陶瓷件2,间隙5空余出来时,间隙5用粘固剂填充,保证安装槽底部的平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自力机械有限公司,未经浙江自力机械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20046173.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