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多功能污泥泵房有效
申请号: | 201620047130.5 | 申请日: | 2016-01-19 |
公开(公告)号: | CN205296381U | 公开(公告)日: | 2016-06-08 |
发明(设计)人: | 周传庭;胡世琴;胡龙;陈轶;高原;唐建国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市城市建设设计研究总院 |
主分类号: | E03F5/22 | 分类号: | E03F5/22 |
代理公司: | 上海硕力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 31251 | 代理人: | 王法男 |
地址: | 200011 上***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多功能 污泥 泵房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污水处理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多功能污泥泵房。
背景技术
在污水处理厂的污水处理工艺流程中,常须设置中间提升泵房、回流污泥 泵房、剩余污泥泵房以及配水井等处理设施,但是,目前通常将各种功能设施 分别独立设置,并通过管道相互连接。现有的这种设置方式,不仅占地面积较 大、工程投资较高,而且后期运行管理也较为不便。
近年来,由于环保标准对污水厂出水指标要求的提高,且污水厂占地控制 越来越严,依靠过去的污水处理方式,难以达到现在的用地控制要求及节能需 求。尤其大中型污水厂需要多组提升泵房和回流污泥泵房,分配较为分散,运 行成本及能耗较高,占地较多。
为了解决上述的技术问题,国内外许多水处理研究机构专门对污水处理方 式进行了大量研究工作,但是,随着污水处理规划的大型化、处理占地的集约 化以及处理工艺的自动化,传统污水处理的设备也越来越多,占地面积越来越 大。在很多城市,土地已经成为各种设施发展的瓶颈,很多设备和技术因为占 地面积过大而无法被实施。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领域技术人员亟需研究一种可以将污水处理厂中的 中间提升泵房、回流污泥泵房、剩余污泥泵房以及配水井等处理设施进行一体 化组合式设计,占地面积较小、工程投资较低、运行管理方便的多功能污泥泵 房。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可以将污水处理厂中 的中间提升泵房、回流污泥泵房、剩余污泥泵房以及配水井等处理设施进行一 体化组合式设计,占地面积较小、工程投资较低、运行管理方便的多功能污泥 泵房。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多功能污泥泵房,至少包括中间 提升泵房、回流污泥泵房、剩余污泥泵房以及配水井,所述中间提升泵房、所 述回流污泥泵房、所述剩余污泥泵房以及所述配水井以同心圆方式一体化集中 布置;所述同心圆包括中心圈、中圈和外圈,所述中间提升泵房、所述回流污 泥泵房以及所述剩余污泥泵房分别设置于所述外圈,所述外圈与二沉池出水管 相连通;回流污泥集水井、剩余污泥集水井分别设置于中圈并分别与相应的泵 房相连通,所述中圈与二沉池回流污泥管相连通;所述配水井设置于所述中心 圈,所述配水井的一端通过进水管与生物池相连通,所述配水井的另一端通过 配水管与二沉池相连通。
在一些优选实施方式中,所述配水井中设置有配水孔,所述配水孔上设置 有手动调节堰门。
在一些优选实施方式中,所述回流污泥泵房中设置有多台回流污泥泵,污 泥通过所述回流污泥泵提升至生物池。
在一些优选实施方式中,所述剩余污泥泵房中设置有多台剩余污泥泵,剩 余污泥通过多台所述剩余污泥泵提升至浓缩池进行处理。
在一些优选实施方式中,所述中间提升泵房中设置有多台中间提升泵,所 述中间提升泵房中的水通过所述中间提升泵提升后通过中间提升泵房出水管 排至高效沉淀池。
在一些优选实施方式中,所述中间提升泵房的上方设置有龙门架,并配设 有电动葫芦。
在一些优选实施方式中,所述中间提升泵房中提升泵与出水管之间还设置 有预留孔,所述预留孔中设置有堰板。
在一些优选实施方式中,所述堰板采用不锈钢材料制作。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结构设计,将中间提升泵房、回流污泥泵房、剩余污泥 泵房以及配水井采用同心圆方式一体化集中布置,并通过管道相互连通对污泥 进行处理。与各泵房单独设置的设置方式相比,占地面积较小、工程投资较低, 同时集中式设置方式简化了运行管理模式,后期的运行管理比较方便。
另外,由于在中间提升泵房中设置有堰板,堰板的设置可以很好地对水量 进行调节,从而可以根据需要控制流入高效沉淀池内的水量。
以下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构思、具体结构及产生的技术效果作进一 步说明,以充分地了解本实用新型的目的、特征和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下部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1-1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中2-2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1中3-3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1中4-4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市城市建设设计研究总院,未经上海市城市建设设计研究总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20047130.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