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混凝土垂直输送缓冲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620052795.5 | 申请日: | 2016-01-20 |
公开(公告)号: | CN205314573U | 公开(公告)日: | 2016-06-15 |
发明(设计)人: | 黄静;齐鹏飞;万团;杨火冰;杨水兵;蔡旺林;刘伟;胡方华;熊建武;黎学皓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葛洲坝集团第一工程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4G21/02 | 分类号: | E04G21/02 |
代理公司: | 宜昌市慧宜专利商标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42226 | 代理人: | 彭娅 |
地址: | 443002 湖北省***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混凝土 垂直 输送 缓冲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混凝土输送领域,特别是一种在混凝土向下长距离输送过程中,对混凝土进行消能缓冲,保证混凝土集料不分离、不堵管、不造成冲击破坏、适用于任何深度连续输送的混凝土垂直输送缓冲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在水工竖井、调压井、闸门深井、电缆深井等等大高度衬砌混凝土浇筑过程中,普遍采用了从井口往下搭设钢管溜筒作为输送混凝土的施工方法。该方法利用混凝土自重入仓,省动力、节约由泵送混凝土等方法带来的成本损失,并避免由泵送混凝土带来的混凝土裂缝等质量缺陷和安全风险。由于搭设钢管溜筒的高度往往超过一百米,不设缓冲装置时,混凝土在管内自由下落后,由于能量高,易造成管道很快被磨损破裂、堵管、冲击破坏、伤人等事故,因此需要在管道中设置消能缓冲装置。
传统的混凝土溜筒缓冲装置最普遍的装置是加工成S型弯头,在溜筒中沿着一定距离布置。但这种装置在实际应用中适应性差,连续浇筑期间一般每隔2天左右即发生堵管;堵管一旦发生,只有采用切割管道和弯头的处理方案,耽误时间甚至导致混凝土凝固、整个管道被废弃等损失和质量事故。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混凝土垂直输送缓冲装置,适用于任何深度的溜筒混凝土输送项目。能够克服传统缓冲装置易磨损、易发生堵管的缺陷,优选的方案中,还克服了堵管后清理不方便的缺陷,且装置装拆方便、使用安全。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混凝土垂直输送缓冲装置,管状的进口段与出口段的侧壁之间通过连接段连通;
连接段由顶板、底板和两个侧板组成;
进口段的底部设有封闭的缓冲端板,缓冲端板的位置低于底板的位置,形成缓冲部。
所述的进口段和出口段为圆管。
进口段的顶部设有进口连接法兰,出口段的底部设有出口连接法兰。
底板的上方设有强化底坎。
在出口段的顶部设有清理板,清理板的一侧与出口段铰接,另一侧与出口段通过连接螺栓连接。
在进口段的外壁设有进口加强管壁板;
出口段的外壁设有出口加强管壁板。
进口加强管壁板和出口加强管壁板均位于与连接段高度相对应的管壁的另一侧。
进口段与出口段的轴线平行。
连接段的横截面宽度大于4倍最大骨料直径,高度不小于1.5倍出口段的管径。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混凝土垂直输送缓冲装置,通过采用并行的管状结构,并设置缓冲部,使该处能够在混凝土下料时收集少量混凝土料作为弹性垫层缓冲消能,提高缓冲装置的耐磨性能。由混凝土料构成的弹性垫层,能够随着冲击变形,也降低了堵管几率。优选的方案中,设置的出口连接法兰和进口连接法兰便于缓冲装置与溜管进行连接。设置的强化底坎增强了连接段底板的耐磨性能。设置的加强管壁板,能够在管壁被磨穿后作为新的管壁,进一步增强了缓冲装置的耐磨性能。设置的便于拆卸的清理板,便于清理堵塞的管道,或者补焊磨损的强化底坎。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中:进口段1,缓冲端板11,缓冲部12,进口加强管壁板13,进口连接法兰14,出口段2,出口连接法兰21,连接杆22,出口加强管壁板23,铰座24,清理板25,连接螺栓26,连接段3,顶板31,强化底坎32,底板33,侧板34。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3中,一种混凝土垂直输送缓冲装置,管状的进口段1与出口段2的侧壁之间通过连接段3连通;优选的方案中,所述的进口段1和出口段2为圆管。采用混凝土溜筒短管制作而成。
连接段3由顶板31、底板33和两个侧板34组成;构成封闭的连通空间。
进口段1的底部设有封闭的缓冲端板11,缓冲端板11的位置低于底板33的位置,形成缓冲部12,在混凝土下料时,少量混凝土料堆积在该处,作为弹性垫层缓冲消能。
进口段1的顶部设有进口连接法兰14,出口段2的底部设有出口连接法兰21。由此结构,便于与溜管进行连接固定。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葛洲坝集团第一工程有限公司,未经中国葛洲坝集团第一工程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20052795.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楼宇建筑物料提升系统
- 下一篇:剪力墙变形缝模板支撑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