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污泥减量与脱氮除磷耦合处理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620055366.3 | 申请日: | 2016-01-21 |
公开(公告)号: | CN205328822U | 公开(公告)日: | 2016-06-22 |
发明(设计)人: | 王永磊;陈文娟;杜振忠;刘宝震;王宁;王珊;李儒存;孙中训;庞国瑞;张亚光;闫帅成;商静静 | 申请(专利权)人: | 山东建筑大学 |
主分类号: | C02F9/14 | 分类号: | C02F9/14;C02F3/30 |
代理公司: | 济南泉城专利商标事务所 37218 | 代理人: | 刘艳艳 |
地址: | 251200 山东省济***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污泥 耦合 处理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污泥减量与脱氮除磷耦合处理装置,属于污水处理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城镇化和工业化地不断进行,不可避免地对我国的生态环境造成影响。尤其在水环境方面,水体污染和水体营养化对环境造成的破坏越实用新型显。水环境已经对工农业的发展造成了极大地阻碍,严重制约着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水环境保护逐步得到各国政府和社会的大力关注,污水处理产业得到了飞速发展,同时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别是对出水的氮、磷含量要求越来越严格。
污水的生物处理技术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近年来,全国各地已经建立了许多相当规模的城市污水处理厂,这些污水处理厂对当地水环境治理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污水处理厂在实际运行过程中经常遇到进水异常、突变等突发情况,例如高浓度进水冲击、重金属和有毒有害物质的中毒、泥沙类高SS无机颗粒物以及油类物质的冲击等。虽然这些情况并非污水处理厂的常态化问题,但是一旦发生,污水处理厂处理工艺功能难以主动应对,影响轻时,活性污泥系统内微生物平衡可能被打破,承受能力越差的功能细菌受冲击越大,最终影响硝化、反硝化、生物除磷等反应过程,导致出水超标。影响严重时,活性污泥系统瘫痪,恢复周期很长,使污水厂无法正常运行。目前,某些城市污水管网监管压力较大,偷排现象时有发生,污水水源性质较为复杂,基于此从工艺功能结构上增加异常进水时运行过程的可调控性,应对进水异常情况,规避运行风险,对污水处理厂的稳定运行具有重要的意义。
活性污泥法在污水、废水生物处理进程中一直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是应用最为广泛的处理技术之一。活性污泥工艺主要的弱点之一是污泥产量大,污水处理厂在净化污水的同时产生了大量剩余污泥。另一方面,水处理的主要目标已经由对有机物的去除转向对氮、磷的去除。近年来,虽然我国污水处理率不断提高,但是由氮磷污染引起的水体富营养问题不仅没有解决,而且有日益严重的趋势,传统脱氮除磷工艺存在诸多问题和弊端,我国污水处理厂在脱氮除磷方面普遍存在着能耗高、效率低以及运行不稳定的缺点,存在着许多急待解决的科学和技术问题,如何提高传统污水处理工艺脱氮除磷的效果,尤其是低碳氮比污水的脱氮除磷效果成为了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总之,目前大多数污水处理厂都面临生物脱氮碳源不足和产生大量剩余污泥的问题,处理与处置费用高昂。因此如何在污水处理过程中消减污泥产生量,同时提高脱氮除磷的效果,尤其是低碳氮比污水的脱氮除磷效果成为了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为此,研发新型的污泥减量与促进脱氮除磷耦合技术及其工艺系统,对我国污水处理事业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针对污水处理工艺存在的污水处理流程长、污泥产量大、氮磷去除效率不高、应对异常进水抗冲击能力弱以及处理成本高等问题,设计了一种集生物絮凝沉淀、同步硝化反硝化脱氮、污泥原位减量于一体的污泥减量与脱氮除磷耦合处理装置,该装置能够应对短时间高浓度有机负荷,同时具有污泥产量小、脱氮除磷效果好、抗冲击能力强、处理流程简单等优点,是一种可有效应对异常进水的城市污水处理装置。
实用新型概述:
本实用新型主要是在现有脱氮处理与污泥减量耦合工艺的基础上,将生物絮凝沉淀和生物处理工艺有机结合和应用,前置生物絮凝池和预沉池,增加了二沉池到生物絮凝池的污泥回流点,污泥回流由传统的一点回流增加为两点回流,并且改变了生物反应池的体积比,还研制了一种新的球形多孔微生物载体填料,得到了本实用新型的污泥减量与脱氮除磷耦合处理装置。
本实用新型克服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污泥减量与脱氮除磷耦合处理装置,包括:
一体化生物反应池和连接于一体化生物反应池后端的二沉池,一体化生物反应池的前端设置有进水分配管;二沉池的后端设置有出水管,二沉池的底部设置有剩余污泥排放管以及连接于一体化生物反应池底部的污泥回流管;
所述一体化生物反应池包括沿进水方向依次连接的生物絮凝池、预沉池、厌氧池、缺氧池Ⅰ、好氧池Ⅰ、缺氧池Ⅱ和好氧池Ⅱ;生物絮凝池内设置有搅拌装置,预沉池的底部设置有排泥管,厌氧池、缺氧池Ⅰ、好氧池Ⅰ、缺氧池Ⅱ和好氧池Ⅱ内均装填有球形多孔微生物载体填料;
所述进水分配管与生物絮凝池、缺氧池Ⅰ和缺氧池Ⅱ相连接,所述污泥回流管与生物絮凝池和厌氧池相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山东建筑大学,未经山东建筑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20055366.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电场淋滤重金属装置
- 下一篇:一种基于物联网的新型空气制水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