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凹槽型带出水池式泵站墩墙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620068525.3 | 申请日: | 2016-01-25 |
公开(公告)号: | CN205348280U | 公开(公告)日: | 2016-06-29 |
发明(设计)人: | 陆伟刚;许伟健;徐波 | 申请(专利权)人: | 扬州大学 |
主分类号: | E03B5/02 | 分类号: | E03B5/02 |
代理公司: | 扬州苏中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32222 | 代理人: | 许必元 |
地址: | 225009 ***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凹槽 型带出 水池 泵站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凹槽型带出水池式泵站墩墙结构,其特征是泵站墩墙结构设置矩形凹槽与出水池结构连接。
背景技术
目前,墩墙式泵站泵房的水下结构一般由底板、站墩和挡土墙围成,整体的水下结构与泵站出水池是分开布置的。但是,当泵站顺水流方向布置于河上,并同时向水流方向的两侧同时输水时,泵站水下结构与泵站出水池分开布置极容易因沉降错位而导致泵站不能正常工作,若还需保证河流有自排功能,则会对施工带来更大的不利。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的顺水流方向布置于河上的墩墙式泵站水下结构与泵站出水池分开布置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凹槽型带出水池式泵站墩墙结构,本实用新型适用于顺水流方向布置泵站且需向水流方向两侧同时供水,该墩墙结构不仅能够保证泵站的整体性,还能同时保证河流的自排功能。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凹槽型带出水池式泵站墩墙结构,包括出水池、底板、以及若干个墩墙,墩墙垂直安装在所述底板上,墩墙之间平行设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墩墙上均对应设有墩墙凹槽,所述出水池坐落在墩墙凹槽中;所述出水池与所述底板之间形成自流孔。
优选的,所述出水池底部靠墩墙处设置防止出水池移动的齿墙。
优选的,所述墩墙上设有对称设置的墩墙门槽,墩墙门槽分布在所述出水池上、下游侧。
优选的,所述墩墙凹槽设置在位于下游的所述墩墙端部。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第一,墩墙式泵站泵房的水下结构整体向下游侧延伸至一定长度,延伸出的长度大于出水池的长度,并在延伸出的墩墙上设置矩形凹槽与出水池结构连接,矩形凹槽的尺寸与出水池的尺寸相当,出水池底部靠墩墙处设置防止出水池移动的齿墙。出水池与墩墙衔接在一起之后,泵站启动供水到出水池,出水池中的水向垂直水流方向输送。出水池安装高程之下的部分作为自流孔,保证河流的自排功能。
第二,本实用新型将泵站墩墙,泵站墩墙底板以及泵站出水池三要素结构连接,墩墙式泵站泵房的水下结构整体向下游侧延伸至一定长度,并在延伸出的墩墙上设置矩形凹槽与出水池结构连接。本实用新型可以保证泵站水下结构和出水池整体结合,实现方便供水输水排水,结构美观大方,方便施工。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凹槽型带出水池式泵站墩墙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凹槽型带出水池式泵站墩墙结构实施例的平面构造图。
图3是图2的A--A剖视图。
图4是图2的B--B剖视图。
图中1墩墙,2墩墙凹槽,3出水池,4出水池齿墙,5底板,6墩墙门槽。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一种凹槽型带出水池式泵站墩墙结构,包括出水池3、底板5、以及若干个墩墙1,墩墙1垂直安装在所述底板5上,墩墙1之间平行设置。
墩墙1上均对应设有墩墙凹槽2,所述出水池3坐落在墩墙凹槽2中;所述出水池3与所述底板5之间形成自流孔。
出水池3底部靠墩墙处设置防止出水池移动的齿墙。
墩墙1上设有对称设置的墩墙门槽6,墩墙门槽6分布在所述出水池3上、下游侧。
墩墙凹槽2设置在位于下游的所述墩墙1端部。
在图1中,墩墙1延伸一定长度,延伸出的长度大于出水池3的长度,并在延伸出的墩墙1上设置墩墙凹槽2与出水池3结构连接,墩墙凹槽2的尺寸与出水池3的尺寸相当,出水池3水平放置于墩墙凹槽2中。为避免出水池3在水流冲击下发生移动,在出水池3底部靠近墩墙1处设置梯形出水池齿墙4;为保证河流的自排功能,在出水池3安装高程之下留设排水空间。
在图2所示实施例中,墩墙1与底板5共同向下游侧延伸了一定长度,出水池3坐落在墩墙1上,墩墙1上下游侧同时设置了对称墩墙门槽6用来检修及拦污。
如图3和图4所示的剖面结构,出水池3坐落于墩墙凹槽2中,并在出水池3底部靠近墩墙1处设置了梯形出水池齿墙4。在出水池3底部设置梯形出水池齿墙4,避免了出水池3在水流冲击下发生移动;在出水池3安装高程之下留设自流孔,保证了河流的自排功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扬州大学,未经扬州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20068525.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卫生间废水回收系统
- 下一篇:一种二次供水智能一体化泵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