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通止塞规有效
申请号: | 201620068797.3 | 申请日: | 2016-01-25 |
公开(公告)号: | CN205373564U | 公开(公告)日: | 2016-07-06 |
发明(设计)人: | 朱路;张云平;廖祖明;肖春春;汪元林;蒋世周 | 申请(专利权)人: | 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B3/50 | 分类号: | G01B3/50 |
代理公司: | 重庆华科专利事务所 50123 | 代理人: | 康海燕 |
地址: | 400023 *** | 国省代码: | 重庆;8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塞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设计机械行业中用于光孔的测量通止塞规。
背景技术
机械制造行业中,为了实现大批量生产的零部件孔的快速检测,生产现场往往采用通止塞规来测量,参见图1,传统通止塞规结构包括中间的手柄3和两边的传统通规1和止规2,。擦你按图2和图3,传统通规1和止规2设计制造一般是通过导向倒角部位22和32直接过度到测量面24和34进行测量,这种情况下,由于塞规是高硬度材料,通规1和止规2的导向倒角棱边23和33极易划伤被测孔壁,影响产品外观质量,对于有色金属特别是镁合金及铝合金制品,划伤现象表现得更为明显。
另外,通止塞规因检测部位重要,故要求采用精磨甚至抛光才完成,对其粗糙度精度很高,要求不易生锈。但传统的通止塞规通常只是在导向倒角部位稍作处理,塞规的非工作部位21和31生锈后会迅速传导到导向倒角部位22、32,再传导到测量面24和34,就会造成塞规非正常报废。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问题是,针对现有塞规设计结构的不足,提供一种能快速导向、不划伤工件、延缓测量面腐蚀生锈的通止塞规。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通止塞规,其由中间的手柄和两边的通规和止规组成;通规和止规都是都三部分构成,依次为非工作部位、倒角部位和测量面。其改进在于设计所述倒角部位为圆弧面导向倒角,即非工作部位与测量面以圆弧连接过度,且圆弧面的粗糙度精度与测量面相同。
本实用新型塞规将传统的直线导向倒角改为圆弧面导向倒角,同时,圆弧面粗糙度抛光处理,与测量面粗糙度值相同,可以起到极好的防锈作用。检测时,塞规在插入被测孔过程中,圆弧导向部位能够起到圆滑导向的作用,不致划伤工件,能够很好地插入到被测孔中,导向圆弧能够起到快速、准确对中功能,因此通规更能够顺利插入合格的孔中,圆弧面会将孔口的毛刺向外部挤压,从而保证孔内壁不被划伤;止规采用光滑圆弧过渡,防止了传统塞规倒角棱边挂伤工件造成误判等的可能性。
在制作工艺上,测量面是精磨甚至抛光,粗糙度值在Ra0.1~0.2,导向圆弧的粗糙度亦在Ra0.1~0.2,即可解决生产现场因导向部位生锈而传染测量面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能快速导向,不划伤工件,且在恶劣环境下工作会有效延缓塞规测量面生锈状况,大幅度提高塞规寿命,能有效提高检测质量和检测速度,测量准确可靠,从而提高工作效率,很适合孔系零件的测量使用。同时其结构简单,与传统塞规相比不会增加任何工艺成本和工艺难度。
附图说明
图1.传统塞规结构示意图
图2.传统塞规的通规结构示意图
图3.传统塞规的止规结构示意图
图4.本实用新型的塞规结构示意图
图5.本实用新型塞规的通规结构示意图
图6.本实用新型塞规的止规结构示意图
图7.本实用新型塞规制造工艺中粗精加工留余量形状(网纹区域为精磨余量)示意图
图8.本实用新型塞规制造工艺中圆弧与测量面粗精加工留余量形状放大图。
图中:
1—传统通规,2—传统止规,3—传统手柄。
21、31—传统塞规通、止规非工作部位,22、32—传统塞规通、止规直线导向倒角,23、33—传统塞规通、止规倒角棱边,24、34—传统塞规通、止规测量面。
4—本实用新型塞规手柄、5—本实用新型塞规通规、6—本实用新型塞规止规。
51、61—本实用新型塞规通、止规非工作部位,52、62—本实用新型塞规导向圆弧倒角,53、63—本实用新型塞规通、止规测量面,54、64—测量面直径,71—本实用新型塞规通、止规导向圆弧直径,72—本实用新型塞规粗加工为精加工留余量部分(网纹区域),73—本实用新型塞规制造工艺过程中圆弧与测量面粗加工预留余量形状,81—测量面与导向圆弧的接点。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进一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结构:
本通止塞规的整体结构如图4所示,其由中间的手柄4和两边的通规5和止规6组成;参见图5和图6,通规和止规都是都三部分构成,依次为非工作部位51、61、倒角部位和测量面53、63,非工作部位51、61和测量面53、63与传统塞规的要求等同,将传统的直线导向倒角改为圆弧面导向倒角,即非工作部位与测量面以圆弧连接过度。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20068797.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齿圈径向跳动数据采集和分析装置
- 下一篇:一种带有异形测爪的多功能卡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