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防雷支柱绝缘子有效
申请号: | 201620072098.6 | 申请日: | 2016-01-25 |
公开(公告)号: | CN205303084U | 公开(公告)日: | 2016-06-08 |
发明(设计)人: | 章永年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富拓电力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B17/16 | 分类号: | H01B17/16;H01B17/46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325103 浙江***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防雷 支柱 绝缘子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户外交流高压线路用避雷装置,特别涉及一种防雷支柱绝缘子。
背景技术
我国电力在迅速发展中,输电线路雷击问题越来越突出,严重影响了正常的电网供电质量。国内外现在配电线路上广泛应用了绝缘导线,但是绝缘导线先天不足的耐雷电水平使其在遭受到雷击时,容易发生断线事故。防雷支柱绝缘子应运而生,被普遍用于配电线路的防雷。防雷支柱绝缘子在使用过程中一般安装在电线杆上的支架上,并使压线块内的放线槽轴线方向与电线排布方向重合,但是在安装过程中没有较好的定位和夹持部位,往往容易导致放线槽轴线方向和电线排布方向不重合,影响电线的正常夹持。
目前,申请号为201420420523.7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可调节放电距离的防雷支柱绝缘子,它包括绝缘护罩、复合绝缘子、压线块、引弧棒和消弧头,其特征在于所述引弧棒上设有距离调节装置,可以调节所述引弧棒的末端与消弧头之间的距离。这种可调节放电距离的防雷支柱绝缘子虽然可以调节引弧棒末端和消弧头之间的距离,但是依然没有解决上述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防雷支柱绝缘子,能有效地避免防雷支柱绝缘子在安装过程中由于缺少定位和夹持部位而导致安装后的防雷支柱绝缘子放线槽轴线方向与电线排布方向不重合。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防雷支柱绝缘子,包括绝缘子本体,绝缘子本体上端设有压线块,绝缘子本体侧面设有引弧棒,绝缘子本体下端设有安装部,安装部上设有螺纹,螺纹外侧设有与其配合的螺母,所述安装部上端设有防旋平面,防旋平面与电线排布方向平行。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当将防雷支柱绝缘子安装在电线杆上的支架上时,可以先调整好放线槽的方向,使放线槽轴线方向和电线排布方向重合,然后使用活动扳手卡在防旋平面上,防止由于拧动螺母固定支柱绝缘子时由于没有较好的定位和夹持部位导致绝缘子本体转动,使方向槽轴线方向和电线排布方向不重合,使安装后的电线不能得到较好的支撑作用。
优选的,所述安装部上端设有圆形凸环,防旋平面设置在圆形凸环上。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可以避免由于防旋平面的设置导致绝缘子本体该处的厚度减少,影响绝缘子本体该处的强度。
优选的,所述圆形凸环上方设有引弧螺帽,绝缘子本体上设有螺纹孔,引弧螺帽通过螺纹杆于螺纹孔连接。
当雷击发生时,引弧棒和引弧螺帽之间引起闪络放电,形成短路通道,持续的工频电弧移动到引弧棒和引弧螺帽之间燃烧,用于保护导线免于烧伤,由于燃烧发生在引弧棒和引弧螺帽之间,引弧螺帽往往会被损坏,需要更换,引弧螺帽和螺纹杆之间这样设置更换时只需更换引弧螺帽即可,更加节省成本。
优选的,所述压线块上设有凸棱,凸棱处在放线槽两侧。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凸棱的设置可以增加放线槽的深度,可以增加放线槽和电线之间的接触面积,使电线固定地更加牢固。
优选的,所述绝缘子本体上端包覆有绝缘套,压线块处在绝缘套内。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可以有效防止雨水进入压线块和电线内,造成电线内部的导向被腐蚀。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对比于现有技术的有益效果为:通过防旋平面的设置可以在安装防雷支柱绝缘子时为固定防雷支柱绝缘子提供一个有效的定位和卡持部,安装时可将活动扳手卡在防旋平面上,防止由于拧紧螺母时绝缘子本体产生转动,导致放线槽轴线方向与电线排布方向不重合,同时为了避免防旋平面的设置对绝缘子本体强度产生影响,在安装部上端设有圆形凸环,将防旋平面设置在圆形凸环上,引弧螺帽和螺纹杆分体设置当引弧螺帽被破坏时只需更换引弧螺帽即可,节省成本。
附图说明
图1为实施例未安装绝缘套和螺纹杆和银狐螺帽时的外形图;
图2为实施例安装螺纹杆时的外形图;
图3为实施例安装引弧螺帽和绝缘套的外形图;
图4为实施例压线块上的凸棱侧的外形图。
附图标记:1、绝缘子本体;2、引弧棒;3、压线块;4、安装部;5、圆形凸环;6、防旋平面;7、放线槽;8、螺纹孔;9、螺纹杆;10、绝缘套;11、引弧螺帽;12、凸棱。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富拓电力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浙江富拓电力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20072098.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