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空气负离子发生器有效
申请号: | 201620075603.2 | 申请日: | 2016-01-26 |
公开(公告)号: | CN205389053U | 公开(公告)日: | 2016-07-20 |
发明(设计)人: | 于志强;李亚飞;丁臻敏;刘悦;张爱亮;林芳;施禅臻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市计量测试技术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H01T23/00 | 分类号: | H01T23/00 |
代理公司: | 上海和跃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1239 | 代理人: | 杜林雪 |
地址: | 200040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空气 负离子 发生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负离子发生技术,更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空气负 离子发生器。
背景技术
公知,由于认识到空气负离子在医学、生物、环境保护等领域的作 用,空气离子相关仪器产品逐年增长,部分省市将空气负离子量加入日 常天气预报中,绝大部分的空气净化类产品也增添入空气负离子项目的 新功能作为重要指标,故空气负离子检测仪器在国内也应运而生,且数 量种类繁多。而对于空气负离子检测仪器的校准和量值溯源,并没有相 应测试标准和方法,为了实现上述目标,市场急需一种能够用于计量的 标准负离子发生源。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缺陷,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空 气负离子发生器。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空气负离子发生器,包括箱体,箱体内设有气体加热器以及圆 柱形的负离子发生腔,所述气体加热器设于箱体的顶面,所述负离子发 生腔设于气体加热器的下方;所述负离子发生腔的轴线上设有电晕丝, 所述电晕丝的两端通过绝缘的电晕丝固定机构与负离子发生腔的两端 相连;所述气体加热器的下面设有出气孔,所述电晕丝的正上方的负离 子发生腔上设有进气孔,所述出气孔与所述进气孔相连通;所述负离子 发生腔的一端为出气端,另一端为封闭端;所述电晕丝与负高压电极相 连,所述负离子发生腔接地;
还包括顶盖以及气体混合腔,所述气体混合腔固设于所述顶盖的上 方;所述气体混合腔内设有风扇;所述气体混合腔上还设有氧气接口以 及氮气接口;所述顶盖设于箱体的上方并与箱体连接固定。
所述电晕丝固定机构包括盖板,所述负离子发生腔的两端均采用阶 梯状结构,所述盖板设于负离子发生腔的端部,所述盖板的形状与所述 负离子发生腔阶梯状端部的形状相匹配;所述盖板上设有至少一个通 孔。
所述电晕丝为铂丝。
所述进气孔设于负离子发生腔的封闭端侧。
还包括聚四氟乙烯材料制成的测试转换接口,所述测试转换接口设 于所述负离子发生腔的出气端并与所述负离子发生腔相连。
与现有技术相比,采用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空气负离子发生器,能够 为建立空气负离子检测仪器的计量标准制定提供必要可靠的标准离子 源。本实用新型还具有成本较低、结构简单,使用方便等特点。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空气负离子发生器的分解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空气负离子发生器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
请参阅图1、图2所示的一种空气负离子发生器,包括箱体11,箱 体11内设有气体加热器12以及圆柱形的负离子发生腔13,气体加热 器设于箱体的顶面,负离子发生腔设于气体加热器的下方;水平放置的 负离子发生腔的轴线上设有电晕丝14,电晕丝的两端通过绝缘的电晕 丝固定机构与负离子发生腔的两端相连;气体加热器的下面设有出气 孔,电晕丝的正上方的负离子发生腔上设有进气孔,出气孔与进气孔相 连通;负离子发生腔的一端为出气端,另一端为由绝缘材料制成的封闭 盖21封闭的封闭端;电晕丝与负高压电极相连,负离子发生腔接地;
还包括顶盖15以及气体混合腔16,气体混合腔固设于顶盖的上方; 气体混合腔内设有风扇17;气体混合腔上还设有氧气接口18以及氮气 接口19;顶盖设于箱体的上方并与箱体连接固定。
电晕丝固定机构例如可以采用如下结构,包括盖板22,负离子发生 腔的两端均采用阶梯状结构,盖板设于负离子发生腔的端部,盖板的形 状与所述负离子发生腔阶梯状端部的形状相匹配;盖板上设有4个通 孔。
较佳地,所述电晕丝采用铂丝。
较佳地,所述进气孔设于负离子发生腔的封闭端侧,这样可以使空 气负离子反应更为充分。
还包括聚四氟乙烯材料制成的测试转换接口20,测试转换接口设于 负离子发生腔的出气端并与负离子发生腔相连,这样便于与外部设施的 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市计量测试技术研究院,未经上海市计量测试技术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20075603.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