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三管翅片加热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620085247.2 | 申请日: | 2016-01-28 |
公开(公告)号: | CN205316448U | 公开(公告)日: | 2016-06-15 |
发明(设计)人: | 俞永祥 | 申请(专利权)人: | 嘉兴隆盛电器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4D13/02 | 分类号: | F24D13/02;H05B3/42 |
代理公司: | 杭州华鼎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3217 | 代理人: | 施少锋 |
地址: | 314318 浙江***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三管翅片 加热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三管翅片加热装置。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的加热装置一般采用PTC配金属翅片和二根玻璃管配翅片,PTC 配金属翅片,无可见光波辐射,冲击电流过大;而二根玻璃管配翅片,因翅片 没有翻遍,造成在不必要的位置可见光的外泄,很难调节辐射与翅片导热的适 合度,整个翅片也容易散架。而玻璃发热管的可见光波辐射,近热源位置温度 过高,大部分热量不能有效利用。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所存在的不足而提供一种三管翅片加热 装置的技术方案,将玻璃发热管作为发热源,使之具有光波辐射的功能,让人 有视觉上的温暖感,又充分利用导热铝片的快速导热性,把近热源的高热量快 速地带走,并通过预热流动空气,达到室内取暖的作用,既保留了原先的辐射 作用,又把热源中心的高热量传递出来,达到更高的热效率。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三管翅片加热装置,包括导热铝片和发热管,导热铝片平行排列,导 热铝片上设置有相互平行的两个第一管孔,发热管贯穿第一管孔,第一管孔的 内径大于发热管的外径,其特征在于:两个第一管孔的一侧均设置有翅片,翅 片呈半圆弧状,翅片与发热管相匹配,导热铝片的四周设置有至少六个串连脚, 导热铝片上设置有至少六个固定孔,通过丝杆穿过固定孔,实现相邻两个导热 铝片的固定连接;通过对第一管孔进行140度的翻孔处理,既挡住了不必要的 光线外泄问题,又把这部分光线直接近距离加热翅片的翻孔面,使翻孔后的受 热面积提高为原来的4倍,串连脚可以使多个导热铝片连成一个散热集群,大 大增加了加热器的整体性及牢固度,Φ3.8mm的固定孔以适应各种不同的固定 位,配以4mm丝杆旋入通过,既达到均衡及固定每个导热铝片,又便于整个加 热装置的悬空固定,减少热量的损失,也减少高温热源对邻近部件的损伤。
进一步,发热管的两端均设置有接头,便于发热管的接通安装。
进一步,导热铝片上设置有第二管孔,第二管孔位于两个第一管孔的中垂 线上,第二管孔上可以加装发热管,向下补充整个翅片的受热量,向上增加光 波的辐射量,使整个加热器更稳定有效。
优选的,发热管为玻璃发热管,将玻璃发热管作为发热源,使之具有光波 辐射的功能,让人有视觉上的温暖感,又充分利用导热铝片的快速导热性,把 近热源的高热量快速地带走,并通过预热流动空气,达到室内取暖的作用,既 保留了原先的辐射作用,又把热源中心的高热量传递出来,达到更高的热效率。
优选的,固定孔的直径为3.8mm,丝杆的直径为4mm,采用过盈配合,有效 提高了丝杆与导热铝片之间的连接强度。
本实用新型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实用性强,将玻璃发热管作为发热源,使之具有光 波辐射的功能,让人有视觉上的温暖感,又充分利用导热铝片的快速导热性, 把近热源的高热量快速地带走,并通过预热流动空气,达到室内取暖的作用, 既保留了原先的辐射作用,又把热源中心的高热量传递出来,达到更高的热效 率,对第一管孔进行140度的翻孔处理,既挡住了不必要的光线外泄问题,又 把这部分光线直接近距离加热翅片的翻孔面,提高了受热面积,串连脚可以使 多个导热铝片连成一个散热集群,大大增加了加热器的整体性及牢固度。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三管翅片加热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A向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中B向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1中C向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中导热铝片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导热铝片;2-发热管;3-第一管孔;4-接头;5-串连脚;6-固定 孔;7-第二管孔;8-翅片;9-丝杆。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嘉兴隆盛电器有限公司,未经嘉兴隆盛电器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20085247.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