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汽车前保杠有效
申请号: | 201620085488.7 | 申请日: | 2016-01-28 |
公开(公告)号: | CN205365498U | 公开(公告)日: | 2016-07-06 |
发明(设计)人: | 吴健珍;李洪芹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
主分类号: | B60R19/04 | 分类号: | B60R19/04;B60R19/52 |
代理公司: | 上海科盛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1225 | 代理人: | 林君如 |
地址: | 200444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汽车 前保杠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汽车安全装置,尤其是涉及一种汽车前保杠。
背景技术
目前,在国内汽车市场,轻型商用汽车用前保杠一般包括保杠本体、格栅以及雾灯等,但是它们的位置结构复杂,分块匹配困难,装配难度高。
此外,现有的保险杠普遍是通过大幅度加强自身强度,以减少在碰撞过程中产生的依次碰撞损害。但在碰撞发生后,车辆急停很容易会引发二次碰撞,从而对汽车再次造成伤害。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是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而提供一种汽车前保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可以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一种汽车前保杠,设置在汽车车体的前部,所述的前保杠包括呈弧形的保杠本体,以及设置在保杠本体上的下网栅和装饰条,所述的保杠本体中部部分向上凸起并形成呈U型的双耳结构,在双耳结构内还设有上网栅,该上网栅上还设有用于使保杠本体定位安装在汽车上的定位联接脚,所述的保杠本体的两端还设有固定安装销孔。
所述的保杠本体上还设有分色槽,在分色槽内还嵌入橡胶镶嵌条。橡胶镶嵌条的设置可以有效的防止保杠本体在喷涂上色时发生的混色问题。
所述的双耳结构内壁上凹陷形成安装槽,所述的上网栅的外壁上设有与安装槽匹配的安装凸起。
所述的装饰条通过螺栓结构固定设置在保杠本体的两侧部。
所述的装饰条凸出保杠本体,装饰条凸出保杠本体的高度为1~2cm。装饰条不仅起到一个装饰作用,还能有效的避免保杠本体在两侧面时的刮擦问题。
所述的保杠本体由对称设置的左保杠本体部和右保杠本体部卡接连接而成。分体式的设置,使得任何一部分发生小摩擦碰撞时,只需要更换该部分即可,从而有效的节省维修成本。
所述的左保杠本体部和右保杠本体在与车体对接一面上还设有防撞安全装置。
所述的防撞安全装置包括两端分别连接保杠本体和汽车车体的弹簧阻尼器。
所述的防撞安全装置还包括防撞安全气囊组件,该防撞安全气囊组件包括安全气囊和挤压感应开关,在保杠本体内部设置一侧开口的容纳空腔,所述的安全气囊放置在容纳空腔内,容纳空腔的开口处用可开启的翻盖门遮住,所述的挤压感应开关设置在保杠本体上,所述的防撞安全气囊和挤压感应开关均与控制系统连接。当受到剧烈碰撞导致保杠本体挤压变形时,挤压感应开关感受到挤压强度,并将信号传给控制系统,从而控制防撞安全气囊打开。
所述的保杠本体在靠近下网栅两端处分别设有雾灯。
本实用新型采用分体式的保杠本体,并在保杠本体上设置上网栅和下网栅,不仅大大改善了汽车前部的通风问题,此外,上网栅上定位联接脚的设置使得汽车前保杠与汽车车体之间的定位主要通过上网栅实现,这样当发生碰撞时,保杠本体与车体之间先通过上网栅一定缓冲,有效避免了保杠本体直接与车体定位连接的对车体的损害。同时,在保杠本体上还设有由弹簧阻尼器和防撞安全气囊组件组成的防撞安全装置,能有效的减轻汽车一次碰撞和二次碰撞对车体的损害。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优点:
(1)本实用新型采用保杠本体加双耳结构,同时在中间设有上网栅和下网栅,各部件不仅配合紧密,外形更加美观,使车前造型整体效果更趋于高档车前外造型,提高了轻型商用车的视觉效果。
(2)前保杠与汽车车体之间的定位连接主要通过定位联接脚和固定安装销孔实现,这样大大减少了前保杠与汽车车体之间的固定连接结构,同时,定位联接脚还是设置上网栅上,这些都极大的方便的保杠本体通过自身形状缓冲来减轻对车体的撞击损害。
(3)保杠本体采用分体式的结构,从而当单独的某一部位发生不影响保杠本体全部的碰撞时,可以通过更换该部分即可,这样大大减少了维修成本。
(4)保杠本体上防撞安全装置的设置(防撞安全气囊组件和弹簧阻尼器)能有效的减轻一次碰撞和二次碰撞对汽车车体的损害。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中,1-保杠本体,2-上网栅,3-下网栅,4-装饰条,5-分色槽,6-固定安装销孔,7-弹簧阻尼器,8-防撞安全气囊组件,9-螺栓结构,11-左保杠本体部,12-右保杠本体部,21-定位联接脚。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说明。
实施例1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未经上海工程技术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20085488.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