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无触点无功补偿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620085760.1 | 申请日: | 2016-01-28 |
公开(公告)号: | CN205319711U | 公开(公告)日: | 2016-06-15 |
发明(设计)人: | 涂金龙;沈旭;金立艳;董彬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
主分类号: | H02J3/18 | 分类号: | H02J3/18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11188 江苏省***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触点 无功 补偿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无触点无功补偿装置,特别是一种电容式无功补偿装置,属于电气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无功功率大多是用来产生用电设备所需要的磁场的,特别是电动机、变压器等电感性设备。无功功率虽然不消耗电能的,但它要在电路中产生无功电流,无功电流同样会增加电气线路和变压设备的负担,降低电气线路和变压设备的利用率,增加电气线路的发热量。但是,如果没有它,用电设备(特别是电动机、变压器等电感性设备)又不能正常工作。通常是用电容器产生与电感电流方向相反的电流来抵消电感电流。这样,既不影响电动机、变压器等电感性设备产生磁场,又能消除或减少线路上的电感电流。只要在线路上接入的电容数量与负载的电感分量相匹配,产生的电容电流就能非常有效地消除或减少线路上的电感电流,也就是消除或减少负载向电网吸取的无功功率,从而减少电气线路和变压设备的负担,提高电气线路和变压设备的利用率,降低电气线路的发热量。
很多电气设备的无功功率比较大,需要对它进行无功补偿,补偿后能提高系统的功率因数,改善用电质量。但是,对无功补偿的补偿原则是既不能少补,也不能补偿过量。
目前的无功补偿装置,有电力电子式的,也有电容补偿的,高频电力电子式的无功补偿装置结构复杂,可靠性较低,并且容量不能做得很大。用电容器组进行补偿的,因电力电容器通常是做成固定值的,用投切装置接入电容器,通常是用机械触点或机械触点加无触点的,响应速度较慢,对某些无功变化较快的无功补偿效果不够理想。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无触点无功补偿装置,使用自耦变压器与电容器相结合,通过无触点切换自耦变压器抽头,可以做到对无功功率的快速补偿。
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的:一种无触点无功补偿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自耦变压器[1]、无触点开关单元[2]、智能单元[3]、电压检测单元[4]、电流检测单元[5]、电容器单元[6];
无触点开关单元[2]与自耦变压器[1]、智能单元[3]、电容器单元[6]构成电气连接;
智能单元[3]与无触点开关单元[2]、电压检测单元[4]、电流检测单元[5]构成电气连接。
所述的无触点开关单元[2]由单向晶闸管或双向晶闸管构成。
所述的无触点开关单元[2]的输入端与自耦变压器[1]构成电气连接;无触点开关单元[2]的输出端与电容器单元相连接;无触点开关单元[2]的控制极与智能单元[3]相连接,开关状态受智能单元[3]控制。
所述的自耦变压器[1]具有多个抽头。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及效果是能够对负载进行快速的无功补偿,并且结构简单,成本较低。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原理方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原理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
请参看图1,一种无触点无功补偿装置,包括:自耦变压器[1]、无触点开关单元[2]、智能单元[3]、电压检测单元[4]、电流检测单元[5]、电容器单元[6];无触点开关单元[2]与自耦变压器[1]、智能单元[3]、电容器单元[6]构成电气连接;智能单元[3]与无触点开关单元[2]、电压检测单元[4]、电流检测单元[5]构成电气连接。
无触点开关单元[2]由单向晶闸管或双向晶闸管构成,其输入端与自耦变压器[1]构成电气连接,输出端与电容器单元相连接,控制极与智能单元[3]相连接,开关状态受智能单元[3]控制。
请进一步参看图2,自耦变压器T1有4个中间抽头;无触点开关单元由M1~M5共5个晶闸管模块组成,M1~M5的输入端分别连接到电源输入端及自耦变压器T1的4个中间抽头,M1~M5的输出端分别经快速熔断器F1~F5并联后连接到电容器C;快速熔断器F1~F5用于保护晶闸管模块;智能单元由控制板KZB构成,其中含有单片机,电压检测单元由电压采样变压器T2构成,电流检测单元由电流采样变压器T3构成,电容器C为单个电力电容器或电容器组。
工作原理是:控制板KZB通过检测负载的感性无功分量,由单片机计算需要补偿的无功分量,由于电容器的无功容量与电容器电压的平方成正比:
Q=2πfCU2
式中Q是电容器的无功功率,f是电源的频率,C是电容器的容量,U是电容器的工作电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未经南京交通职业技术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20085760.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