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痔疮术后保护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620104255.7 | 申请日: | 2016-02-02 |
公开(公告)号: | CN205323005U | 公开(公告)日: | 2016-06-22 |
发明(设计)人: | 陈鹏里 | 申请(专利权)人: | 陈鹏里 |
主分类号: | A61M31/00 | 分类号: | A61M31/00;A61M1/00 |
代理公司: | 成都顶峰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51224 | 代理人: | 任远高 |
地址: | 641300 四川省资***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痔疮 术后 保护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务用品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痔疮术后保护装置。
背景技术
痔(俗称痔疮)是一种位于肛门部位的常见疾病,任何年龄都可发病,但随着年龄增长,发病率逐渐增高。在我国,痔是最常见的肛肠疾病,素有“十男九痔”、“十女十痔”的说法。对于痔疮的治疗一般分为非手术治疗和手术治疗,对于非手术治疗一般采用胶圈套扎、口服药物、物理疗法,但是见效慢,治疗周期长,且不适用于症状较严重的痔疮;手术治疗即通过手术方式割除痔疮,其相对于非手术治疗而言,见效快、治疗周期短。
痔疮手术是目前治疗痔疮最快的治疗方式,但是,痔疮手术后,一般会有两到四周不等的恢复期(因个人身体情况而定),在恢复期内,会定时进行换药,现有技术中,痔疮手术后的换药采用的方式如下:采用药棉堵塞创口(即肛门位置),在需要换药时,取下药棉后,再对创口上药,上完药后,再上药棉,由于在恢复期内,换药次数较多,传统的上药方式即造成了创口的反复损伤,不仅患者痛苦,而且延缓了创口的回复;另一方面,若患者有排便需要,则也需取下药棉进行排便,由于粪便具有较强的污染性,极易导致患者的创口感染,增加了手术风险。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缺陷,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实用方便的痔疮术后保护装置。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痔疮术后保护装置,包括通便排气管、药物吸收部和输药管;所述通便排气管为两端开口且中空的管道,所述通便排气管塞入肛门后,所述药物吸收部与肛门创口接触,所述输药管的出液口端靠近或位于所述药物吸收部位置处,使得从所述输药管的出液口端流出的药液被所述药物吸收部吸收,所述输药管的进液口端远离所述通便排气管塞入肛门的一端。
通过上述设置,采用通便排气管、药物吸收部和输药管相结合的技术手段,一方面,可以实现在不取下通便排气管的情况下,完成换药作业;另一方面,通过通便排气管进行排便排气,避免了对创口的感染。
本实用新型申请中,针对药物吸收部采用了两种技术手段:
其一
在一种实施方案中,所述药物吸收部为覆盖于所述通便排气管外壁上的吸药棉。
其二
在另一种实施方案中,所述通便排气管包括进口部、中间部、出口部;其中,所述进口部为塞入肛门的部位,所述出口部为露出肛门的部位,所述中间部为所述药物吸收部。
进一步的,一种痔疮术后保护装置还包括塞子,所述塞子用于塞住所述通便排气管露出于肛门外的一端的端口。
进一步的,一种痔疮术后保护装置还包括上药管,所述上药管的进液口端远离所述通便排气管塞入肛门的一端,所述上药管的出液口端靠近或位于所述通便排气管塞入肛门的一端,使得在所述通便排气管塞入肛门后,从所述上药管的出液口端流出的药液可以对直肠进行上药。
通过上述设置,采用上药管对直肠进行上药,与通过通便排气管对直肠进行上药相比,更方便。
进一步的,一种痔疮术后保护装置还包括充气保护垫,所述充气保护垫上设有充气管;所述充气保护垫至少覆盖于所述通便排气管塞入肛门的一端外壁上,使得所述充气保护垫充气后,所述充气保护垫的鼓起部位卡住肛门并阻止所述通便排气管的端口与肛门内组织直接接触。
通过上述设置,在充气后,充气保护垫即起到卡固通便排气管的作用,又起到隔绝通气排气管端口与肛门内组织直接接触,保护肛内组织的作用。
进一步的,所述充气保护垫覆盖于所述通便排气管的整个外壁上,且所述充气保护垫位于所述通便排气管塞入肛门的一端的部位在充气时鼓起。
进一步的,所述输药管为软管。
进一步的,所述上药管为软管。
痔疮术后保护装置的使用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向患者内的肛门处塞入通便排气管的步骤;
(2)药物吸收部与患者创口接触的步骤;
(3)换药:通过输药管注射药液,药物吸收部吸收药液,实现换药的步骤;
排便、排气:通过通便排气管排便、排气的步骤。
此外,还包括通过上药管对直肠进行上药的步骤。
考虑到通便排气管的固定和对肛内组织的保护,在通便排气管塞入肛门后,向充气保护垫充气,充气保护垫位于肛门内的部位鼓起,起到固定通便排气管和保护肛内组织的作用。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陈鹏里,未经陈鹏里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20104255.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