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隧道预应力式钢拱架有效
申请号: | 201620124986.8 | 申请日: | 2016-02-17 |
公开(公告)号: | CN205349375U | 公开(公告)日: | 2016-06-29 |
发明(设计)人: | 王亚琼;辛韫潇;谢永利;于惠泳;刘巍;张少兵;喻东晓;王志丰 | 申请(专利权)人: | 长安大学;北京中交睿达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21D11/18 | 分类号: | E21D11/18;E21D11/20;E21D11/30 |
代理公司: | 西安通大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61200 | 代理人: | 徐文权 |
地址: | 710064 陕西***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隧道 预应力 式钢拱架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隧道复合式衬砌施工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隧道预应力式钢拱架。
【背景技术】
预应力作为一门新兴技术自出现以来,以其能改善结构受力状态和提高结构刚度稳定性等优异特性在土建工程领域广受欢迎,尤其是在大跨径桥梁、核电站等重点领域更为常见。该技术以其优良的受力性能表现出更好的稳定性与抗裂性,从而可以起到结构整体优化的效果。然而,该项技术在隧道工程建设领域应用较少。隧道工程作为岩土领域中的一项重要分支,整体结构的设计与动态施工均与围岩的稳定性密不可分。不少地层较差的围岩在开挖后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得愈加脆弱,使得隧道整体结构不得不采取更多的被动支护措施来应对该种不利影响,既不经济也使结构趋于复杂。由于相当一部分围岩开挖前较为完整,因此若对围岩结构施加主动预应力将有效抑制围岩裂隙的发展和形变,从而阻止了整体结构状态的进一步恶化。目前隧道施工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预应力技术主要是端头式锚杆,然而由于该类锚杆的适应性及强度限制,使得该种预应力所发挥出来的性能有限。因此有必要寻找其他适合施加更大预应力的隧道结构。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目前预应力技术在隧道领域的应用面不广泛、支护结构主要为被动受力状态,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隧道预应力式钢拱架,该钢拱架使得隧道支护的力学状态由被动接受荷载转变为主动对围岩施加荷载,从而有效控制了围岩状态的恶化,使得施工的后续操作更为灵活,避免出现较为被动的局面。
一种隧道预应力式钢拱架,包括作为所述钢拱架竖直段的组合体,所述的组合体的长度可调节,组合体的一端与钢拱架的半圆弧形拱圈9的端部固定连接。
所述的组合体包括工字钢1和槽钢2,所述的工字钢1一端的端面上固定设置有第一施力板5,工字钢1通过第一施力板5与所述半圆弧形拱圈9的端部固定连接;所述的槽钢2沿着工字钢1上的腹板与翼缘形成的腔体设置,槽钢2上朝向工字钢1上设置第一施力板5的端部固定设置有第二施力板501,槽钢2另一端的端部固定设置有连结支座6且该端延伸出工字钢1另一端的端部。
所述的槽钢2的开口方向朝向与工字钢1的腹板相背的一侧。
所述的槽钢2腹板的宽度小于工字钢1腹板的宽度。
所述的工字钢1的腹板上开设有若干组第一螺栓孔组7,所述的第一螺栓孔组7沿着工字钢1的长度方向分布,每组第一螺栓孔组7包括若干螺栓孔,同组内螺栓孔之间的中心距相同,不同组的螺栓孔中心距相同;所述的槽钢2的腹板上有若干组第二螺栓孔组701,所述的第二螺栓孔组701与第一螺栓孔组7对应开设,所述的第二螺栓孔组701沿着工字钢1的长度方向分布,每组第二螺栓孔组701包括若干螺栓孔,同组内螺栓孔之间的中心距相同,不同组的螺栓孔中心距相同;所述的第一螺栓孔组7螺栓孔的中心距与所述的第二螺栓孔组701螺栓孔的中心距不同。
所述的组合体还包括导轨3,所述的导轨3为U型导轨,导轨3设置在所述工字钢1与槽钢2相接触的位置,导轨3设置在槽钢2翼边的外侧且均与槽钢2和工字钢1接触。
所述的导轨3翼边的端部延伸至连结支座6的端面上,导轨3的底部套在第二施力板501外缘。
所述的工字钢1与第一施力板6之间,槽钢2与第二施力板501之间,槽钢2与连结支座6之间均通过焊接固定连接。
所述的半圆弧形拱圈9的端部焊接有第三施力板502,所述的第三施力板502与第一施力板5上对应开设有螺栓孔,工字钢1与半圆弧形拱圈9通过螺栓固定连接。
所述的连结支座6上开设有用于安装槽钢2的螺栓孔。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隧道预应力钢拱架在钢拱架的竖直段设置了长度可调节的组合体,在架设钢拱架时,将该组合体的一端与钢拱架的半圆弧形拱圈的端部固定连接,将组合体的另一端固定设安装在隧道内,通过使组合体的长度增长来实现对钢拱架施加预应力,待对钢拱架施加的预应力达到设定值后,再将组合体的长度固定下来便可实现了本实用新型的钢拱架的预应力设置,从而使得隧道支护的力学状态由被动接受荷载转变为主动对围岩施加荷载,从而有效控制了围岩状态的恶化,使得施工的后续操作更为灵活,避免出现较为被动的局面。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长安大学;北京中交睿达科技有限公司,未经长安大学;北京中交睿达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20124986.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