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可再生粉末活性炭吸附处理垃圾渗滤液膜浓水的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620160079.9 | 申请日: | 2016-03-03 |
公开(公告)号: | CN205368070U | 公开(公告)日: | 2016-07-06 |
发明(设计)人: | 王玮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合源环境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2F9/14 | 分类号: | C02F9/14;C02F1/28;C02F101/2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01100 上海市闵行***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再生 粉末 活性炭 吸附 处理 垃圾 渗滤 液膜浓水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渗滤液膜浓水的系统,特别是涉及一种可再生粉末活性炭吸附处理垃圾渗滤液膜浓水的系统。
背景技术
目前在60%以上的垃圾渗滤液处理项目上采用“多级A/O-超滤MBR-纳滤-反渗透”的处理工艺,俗称“三膜”工艺,该工艺运行产水的水质稳定,可以达到《生活垃圾填埋场污染控制标准(GB16889-2008)》排放标准,工程应用较广。但是该工艺处理垃圾渗滤液存在浓水(纳滤和反渗透的浓水)不能达标排放的问题,一般浓水占进水的10~40%,主要的污染因子是重金属、有机物、氨氮和总氮指标。目前国内多采用将浓水回灌到垃圾填埋场的处理方式,但这种方式存在很大问题:回灌会给垃圾填埋场的管理带来困难,而且随着回灌,垃圾渗滤液中的盐分会逐步增加,影响到“多级A/O”中“硝化-反硝化菌”的活性。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可再生粉末活性炭吸附处理垃圾渗滤液膜浓水的系统,其吸附浓水中的重金属,去除废水中大部分有机物,吸附去除废水中残余的有机物,去除废水中的氨氮/总氮,然后达标排放。
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一种可再生粉末活性炭吸附处理垃圾渗滤液膜浓水的系统,其特征在于,其包括螯合树脂吸附塔、一体化混凝沉淀反应器、一体化粉末活性炭吸附装置、连续式粉末活性炭再生装置和一体化硝化/反硝化生物滤池,螯合树脂吸附塔、一体化混凝沉淀反应器、一体化粉末活性炭吸附装置、一体化硝化/反硝化生物滤池依次连接,连续式粉末活性炭再生装置与体化的粉末活性炭吸附装置连接。
优选地,所述螯合树脂吸附塔与一个浓水调节池连接。
优选地,所述一体化混凝沉淀反应器包含依次连通的混凝罐、絮凝罐、沉淀罐。
优选地,所述一体化粉末活性炭吸附装置包含依次连通的粉末炭吸附罐、粉末炭絮凝罐和粉末炭沉淀罐。
优选地,所述一体式硝化/反硝化装置包括硝化区、反硝化区、生物填料、曝气管路,硝化区位于硝化区和反硝化区的上方,生物填料位于硝化区和反硝化区内,曝气管路设置在硝化区底部。
优选地,所述连续式粉末活性炭再生装置包括旧炭料仓、第一螺旋输送管、再生炉、第二螺旋输送管、新炭料仓,旧炭料仓与再生炉之间通过第一螺旋输送管连接,再生炉与新炭料仓之间通过第二螺旋输送管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积极进步效果在于:本实用新型采用螯合树脂吸附塔吸附浓水中的重金属,采用一体化混凝沉淀反应器去除废水中大部分有机物,采用一体化粉末活性炭吸附装置吸附去除废水中残余的有机物,体化硝化/反硝化生物滤池去除废水中的氨氮/总氮,最终将废水处理到《生活垃圾填埋场污染控制标准(GB16889-2008)》排放标准,然后达标排放。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可再生粉末活性炭吸附处理垃圾渗滤液膜浓水的系统的原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中一体化混凝沉淀反应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中一体化粉末活性炭吸附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中一体式硝化/反硝化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中连续式粉末活性炭再生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给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可再生粉末活性炭吸附处理垃圾渗滤液膜浓水的系统包括螯合树脂吸附塔3、一体化混凝沉淀反应器4、一体化粉末活性炭吸附装置5、连续式粉末活性炭再生装置7和一体化硝化/反硝化生物滤池6,螯合树脂吸附塔3、一体化混凝沉淀反应器4、一体化粉末活性炭吸附装置5、一体化硝化/反硝化生物滤池6依次连接,连续式粉末活性炭再生装置7与体化的粉末活性炭吸附装置5连接。螯合树脂吸附塔3与一个浓水调节池2连接。
垃圾渗滤液浓水1进入浓水调节池2,通过螯合树脂吸附塔3进行吸附,通过一体化混凝沉淀反应器4进行沉淀反应,再通过一体化粉末活性炭吸附装置5进行吸附和连续式粉末活性炭再生装置7进行再生,最后通过一体式硝化/反硝化装置6生成达标排放的废水。经过上述装置处理后的水,可以达到排放标准排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合源环境科技有限公司,未经上海合源环境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20160079.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联苯类化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 下一篇:一种多功能汽车数字仪表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