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激光显示画面散斑噪声消除器及显示器有效
申请号: | 201620260991.1 | 申请日: | 2016-03-31 |
公开(公告)号: | CN206209208U | 公开(公告)日: | 2017-05-31 |
发明(设计)人: | 许江珂;许江临 | 申请(专利权)人: | 许江珂 |
主分类号: | G02B27/48 | 分类号: | G02B27/48 |
代理公司: | 北京理工大学专利中心11120 | 代理人: | 刘芳,仇蕾安 |
地址: | 100101 北京市朝***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激光 显示 画面 噪声 消除 显示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无振动、无能耗的激光显示画面散斑噪声消除器,及使用该种激光画面散斑噪声消除器的激光液晶显示器,属于激光显示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激光显示技术,是以红、绿、蓝(RGB)三基色激光为光源的显示技术,可以最真实地再现客观世界丰富、艳丽的色彩,提供更具震撼的表现力。从色度学角度来看,激光显示的色域覆盖率可以达到人眼所能识别色彩空间的90%以上,是传统显示色域覆盖率的两倍以上,彻底突破前三代显示技术色域空间的不足,实现人类有史以来最完美色彩还原,使人们通过显示终端看到最真实、最绚丽的世界。
但是,激光在物体表面发生反射或透射时,人眼会在物体表面光场中观察到一种无规分布的、数量众多的耀眼斑点,这种耀眼斑点称为激光散斑(Laser Speckles)。激光散斑严重影响显示器的画面质量及人的观影感受,因此如何消除显示器屏幕上的激光散斑也是近些年激光显示领域中最重要的技术难题之一,极大的限制了激光显示的应用。
目前,为了解决激光散斑问题,人们开发出了几种散斑消除器件,但是效果甚微。效果比较好的激光散斑消除方法为使用振动或转动器件的方式使激光相位发生变化从而消除显示器屏幕的散斑,如振动投影屏幕或在投影机内部光路中加入振动、转动器件。
但是这些方法只能适用于体积较大的激光投影显示设备,而对平板液晶显示器而言绝对不适用。
为了使平板液晶显示器能够达到大色域显示效果,许多公司开展了激光激发荧光粉技术,可有效的降低激光散斑,目前也有产品上市。
但是,该技术依然存在如下问题:
1、显示器寿命短,因为荧光粉易被激光产生的高温破坏。为了延长平板液晶显示器的寿命,必须降低激发荧光粉的激光强度,如此一来就进一步造成了平板液晶显示亮度不够。
2、激光激发荧光粉所产生的荧光与激发激光混合成为白光,这种白光的色域覆盖率低,达不到真正意义上的大色域显示要求。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为了解决显示设备使用激光作为照明光源而产生的画面激光散斑噪声,解决现有散斑消除器件体积大、价格昂贵、寿命短、功耗高、无法安装于液晶平板显示器等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激光显示画面散斑噪声消除器及基于该散斑噪声消除器的显示器,该器件体积小、寿命长、价格低,且易于安装于液晶平板显示器中。
实现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激光显示画面散斑噪声消除器,主要由两种以上折射率不同材料构成,两种以上材料中至少有一种材料的形态为纤维状,纤维状材料之间的空隙由另一种以上材料填充;所述纤维状材料的横截面的直径、某一边长或最长对角线长度大于或等于照射其上的激光的波长而小于1mm;纤维状材料的长度大于或等于照射其上的激光的波长;纤维状材料的累积高度或累积宽度大于或等于照射其上的激光的波长;其中,两种以上折射率不同材料中最大折射率nmax与最小折射率nmin之差为:nmax-nmin≥0.01;同种纤维状材料之间的间距大于或等于照射其上的激光的波长。
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多种折射率不同的材料按照有序阵列/缠绕、或无序排列/堆叠/缠绕形成散斑消除器。
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所述同种纤维状材料之间的间距小于10mm。
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所述散斑消除器主要由两种材料构成,所述纤维状材料为石棉纤维、玻璃纤维或透明陶瓷纤维,另一种材料为透光塑料;纤维材料掺杂于透光塑料中;掺杂纤维材料的透光塑料被制成薄膜、透镜、棒状、块状。
一种激光显示画面散斑噪声消除器,其为在基底上设置微孔或毛细管结构形成,所述微孔或毛细管结构横截面的直径、某一边长或最长对角线长度大于或等于照射其上的激光的波长而小于1mm;微孔或毛细管结构的长度大于或等于照射其上的激光的波长;微孔或毛细管结构的累积高度或累积宽度大于或等于照射其上的激光的波长;其中,基底材料折射率nmax与微孔或毛细管结构中填充物的折射率nmin之差为:nmax-nmin≥0.01;微孔或毛细管结构之间的间距大于或等于照射其上的激光的波长。
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所述基底为玻璃板、透光塑料板、玻璃棒或塑料棒以及塑料光纤、玻璃光纤。
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所述微孔或毛细管结构之间的间距小于10mm。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许江珂,未经许江珂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20260991.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