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汽车车身有效
申请号: | 201620396702.0 | 申请日: | 2016-04-29 |
公开(公告)号: | CN206278162U | 公开(公告)日: | 2017-06-27 |
发明(设计)人: | 闫红光;米晓宁;苏亚卜;周长利;孙志伟;田磊 | 申请(专利权)人: | 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2D25/06 | 分类号: | B62D25/06 |
代理公司: | 石家庄旭昌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13126 | 代理人: | 苏娟 |
地址: | 071000 河*** | 国省代码: | 河北;1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汽车 车身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汽车车身。
背景技术
顶盖前横梁作为顶盖前部的重要支撑和车辆侧碰时的传力结构,不同材料、结构及连接方式的前横梁都会对车身的弯曲、扭转刚度及模态产生的一定的影响。传统乘用车的顶盖前横梁由多个钢制钣金零件通过焊接制成,在具体结构上一般由横梁本体及左、右连接板构成,有的顶盖前横梁的横梁本体也由上板和下板焊接构成封闭型腔结构。这些由多个零件组成的顶盖前横梁,由于需要多个模具及工装进行加工,会占用工位,产生一定的管理成本,且也不利于生产效率的提高。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旨在提出一种汽车车身,以可克服现有顶盖前横梁结构所具有的不足,而有较好的实用性。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汽车车身,包括分置于两侧的上边梁内板,其特征在于:于两侧上边梁内板之间经由螺栓或铆钉连接有汽车顶盖前横梁,所述汽车顶盖前横梁包括一体成型的前横梁本体,所述前横梁本体由铝合金材质制成,且所述前横梁本体的横截面呈下凹的弯曲状,在所述前横梁本体的两端设有连接孔,所述螺栓或铆钉穿设于所述连接孔中;还包括与该汽车顶盖前横梁相连接的汽车顶盖,所述汽车顶盖前横梁靠近车头的一侧与所述汽车顶盖铆接相连,所述汽车顶盖前横梁靠近车尾的一侧与所述汽车顶盖经由膨胀胶相粘连。
进一步的,在所述前横梁本体上设有减重孔。
进一步的,在所述前横梁本体上设有定位孔。
进一步的,在所述前横梁本体靠近于车尾一侧的后沿形成有后翻边,于所述后翻边上设有容胶槽。
进一步的,在所述后翻边上设有漏液凸台。
进一步的,在所述前横梁本体靠近于车头一侧的前沿形成有前翻边。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优势:
(1)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汽车车身,通过使前横梁本体一体成型而为整体式结构,相对于现有的由多个部件构成的组合式结构,可减少制造模具及工装的使用,从而能够提高生产效率,且相对于现有的封闭型腔结构,也可降低前横梁重量。此外,通过在前横梁本体两端设置连接孔,可使前横梁本体与侧围之间通过螺栓或铆钉连接,相较于现有的焊接连接方式,可避免在侧围处开焊接工艺孔而导致局部强度下降的问题,从而可使得本汽车顶盖前横梁有着较好的实用性。
(2)设置减重孔可进一步降低前横梁结构的重量,以实现轻量化设计。
(3)设置定位孔可在总拼工位通过定位孔与定位工装的定位,以保证前横梁上内饰安装结构的位置精度。
(4)设置后翻边,并在后翻边上设置容胶槽,可便于前横梁的后沿与汽车顶盖之间通过膨胀胶粘连,并可节约碰撞胶的用量。
(5)设置漏液凸台可在电泳处理时便于电泳液的出入,以保证电泳处理效果。
(6)设置前翻边,可便于前横梁的前沿与汽车顶盖间的连接。
(7)前横梁本体由铝合金材质制成,可在保证结构强度的基础上,实现前横梁的轻量化设计。
(8)前横梁本体横截面为下凹的弯曲状,可使前横梁结构具有较高的结构强度。
附图说明
构成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所述的汽车顶盖前横梁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A部分的局部放大图;
图3为图1中B-B线的剖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前横梁本体,2-上边梁内板,3-汽车顶盖,4-铆接部,5-膨胀胶,6-螺栓,11-减重孔,12-定位孔,13-漏液凸台,14-后翻边,15-前翻边。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实施例一
本实施例涉及一种汽车顶盖前横梁,由图1中所示,其包括前横梁本体1,前横梁本体1为一体成型的整体式结构,具体成型方式可采用冲压,在前横梁本体1的两端分别设置有图中未示出的连接孔,前横梁本体1即通过该连接孔与侧围上的上边梁内板2相连接,具体连接可如图2中所示采用螺栓6,当然除了采用螺栓6,也可采用铆钉等连接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20396702.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智能型自行车锁控制系统、控制方法及自行车锁
- 下一篇:一种共享单车智能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