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镍基合金感应熔炼投料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620541121.1 | 申请日: | 2016-06-06 |
公开(公告)号: | CN207243972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4-17 |
发明(设计)人: | 蒲朝辉;蒋乾勇;朱雪军;蔡述峰;吴科彪;朱云浩 | 申请(专利权)人: | 宁波申江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22C19/03 | 分类号: | C22C19/03;C22C1/02;F27B14/06;F27B14/14 |
代理公司: | 上海智信专利代理有限公司31002 | 代理人: | 吴林松 |
地址: | 312151 浙江***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合金 感应 熔炼 投料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冶金领域,涉及一种可用于镍基合金感应熔炼的投料装置。
背景技术
以镍为基加入其它元素组成的合金,1905年前后制出的含铜约30%的蒙乃尔(Monel)合金,是较早的镍合金。镍具有良好的力学、物理和化学性能,添加适宜的元素可提高它的抗氧化性、耐蚀性、高温强度和改善某些物理性能。镍合金可作为电子管用材料、精密合金(磁性合金、精密电阻合金、电热合金等)、镍基高温合金以及镍基耐蚀合金和形状记忆合金等。在能源开发、化工、电子、航海、航空和航天等部门中,镍合金都有广泛用途。
感应熔炼是镍基合金制备中常用的方法,由于镍合金中常有微量元素和低熔点元素的加入,这些元素在熔炼过程中容易挥发和烧损,因此常常导致合金的成分和均匀稳定性变得难以控制。目前镍基合金生产过程中通常用真空感应炉熔炼母合金保证成分与控制气体与杂质含量,最后再用真空重熔的方法制备出所需要的合金,但是目前国内大部分的精铸厂家不具备这样的设备能力,且该方法在制备母合金过程同样也会有大量的烧损和挥发,而且整个制备过程也比较繁琐。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镍基合金感应熔炼投料装置,解决镍基合金感应熔炼中由于低熔点、微量元素的烧损和挥发进而影响镍基合金性能的问题。
为实现所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镍基合金感应熔炼投料装置,包括投料容器、容器盖;所述容器盖覆盖在装料口之上对投料容器内部形成电磁屏蔽,所述投料容器、容器盖均由金属镍制成。
优选地,所述投料容器由底板和围绕在底板周围的立板连接构成,立板之间形成装料口;在容器立板上靠近装料口的位置设有导气孔,用于熔炼过程中抽真空和充入保护气体。
优选地,所述底板、容器立板均由金属镍制成。
优选地,所述底板和容器立板之间、容器立板和容器立板之间由镍板直接冲压成型或者通过纯镍焊条点焊连接固定。
优选地,所述容器盖由顶板和围绕在顶板周围的盖立板连接构成,所述盖立板的高度足以遮盖所述导气孔;所述容器盖覆盖在装料口之上,容器盖的顶板的长宽尺寸略大于装料口的长宽尺寸从而在装料口周围形成缝隙,确保抽真空和充入保护气体时,气体可以通过所述缝隙和导气孔自由进出投料容器。
优选地,所述顶板、盖立板均由金属镍制成。
优选地,所述顶板与盖立板之间、盖立板与盖立板之间由镍板直接冲压成型或者通过纯镍焊条点焊连接固定。
优选地,所述投料容器由一块底板和围绕在所述底板周围的四块容器立板连接构成;所述容器盖由一块顶板和围绕在所述顶板周围的四块盖立板连接构成。
优选地,所述底板、容器立板、顶板和盖立板均为矩形。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一种镍基合金感应熔炼投料装置,整个装置可由纯金属镍制成,包括带装料口的容器和用于覆盖于装料口之上的盖板,可以根据实际需要确定容器的形状及大小,装置在投料后不需要密封,只需对容器内部的元素形成电磁屏蔽即可,熔炼过程中抽真空和充入保护气体时,气体可以通过盖板与装料口之间的缝隙和导气孔自由进出;本实用新型适用于所有镍基合金的感应熔炼的投料。
使用时,将合金中的其它低熔点金属(如镁、铝等)及微量元素一起放入投料装置,最后放入感应熔炼炉中进行熔炼。
构成该装置的金属镍既是一种投料装置,又是镍基合金的原料最终被熔化并计入合金成分。在装置自身熔化之前,屏蔽了低熔点金属和微量元素外围的电磁场,使其熔化时间推迟,该装置在熔炼初期充当了“坩埚”的角色。
由于采用上述方案,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镍基合金中含有低熔点或微量金属元素时,将这些元素放入容器内,盖上封口盖板进行感应熔炼,在感应磁场下使得镍先于其他元素加热熔化,这样可以大大减少低熔点或微量元素的烧损、挥发,提高低熔点、微量元素的吸收率,保证所制得的镍基合金成分和均匀稳定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示意图(投料容器与容器盖处于分离展示状态)。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所示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宁波申江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宁波申江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20541121.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益生元食品及其制备方法
- 下一篇:一种组合物及其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