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垃圾焚烧炉有效
申请号: | 201620544371.0 | 申请日: | 2016-06-06 |
公开(公告)号: | CN206130996U | 公开(公告)日: | 2017-04-26 |
发明(设计)人: | 黄峰 | 申请(专利权)人: | 百色瑞成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
主分类号: | F23G5/04 | 分类号: | F23G5/04;F23G5/24;F23G5/44;F23G5/46;F23G5/12 |
代理公司: | 北京天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11421 | 代理人: | 易晓钰 |
地址: | 533000 广西壮*** | 国省代码: | 广西;4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垃圾 焚烧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一种炉具,特别涉及一种垃圾焚烧炉。
背景技术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质量越来越好,随之而来的则是大量的生活垃圾,目前通常使用的垃圾处理方式有以下两种:一种是采用垃圾填埋技术,然而,随着城市用地的逐渐减少,人们也在寻找替代垃圾填埋技术的方案;另一种方式就是焚烧生活垃圾,生活垃圾在焚烧时产生大量的有毒气体,而且生活垃圾由于种类繁多,其中的可燃物的密度、形状、化学性质、燃烧特效都各不相同,因此在普通焚烧方式当中许多可燃物都不能充分燃烧,而且在不完全燃烧的同时产生大量的黑烟及有害气体,污染大气以及危害人类的健康。另外,垃圾在露天焚烧时会产生大量的臭气影响周围居民的生活。
在焚烧垃圾的过程中,由于垃圾燃烧时的灰渣不完全燃烧,最终导致部分不完全燃烧颗粒随上升的热气冲出焚烧炉。
实用新型内容
鉴于以上问题,有必要提供一种垃圾焚烧炉防止不完全燃烧颗粒逸出炉外。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垃圾焚烧炉,包括炉体、风机、助燃器和内置水箱;所述助燃器两端分别开设有端口,两所述端口连通,其中一端填充有具有空隙的固体阻燃材料并伸入炉体的燃烧室,另一端口伸出炉外用于添加助燃剂;所述内置水箱设置在所述炉体之内,与燃烧室连通,与外部连通,并在与所述炉体内腔连通的箱体上开设有水蒸气排出口。
进一步地,所述助燃器两端端口的高度不低于所述固体阻燃材料的高度。
进一步地,所述助燃器呈U型结构。
进一步地,所述助燃器还设置有阀门,所述阀门用于控制两所述端口的通断。
进一步地,所述固体阻燃材料包括玻璃纤维、石棉、沙子、石灰。
进一步地,所述助燃器设置有阀门一端的端口开设在顶面时,该端口之上设置有挡灰板,并且挡灰板与该端口存在间隙。
进一步地,用于添加助燃剂的端口的高度不高于另一端口的高度。
进一步地,所述水蒸气排出口开设在所述内置水箱的顶面。
进一步地,所述水蒸气排出口上方设置有挡灰板,用于防止灰尘落入所述内置水箱。
进一步地,所述水蒸气排出口开设在所述内置水箱的侧面。
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通过在炉体内部设置有内置水箱用于处理随火焰气流上升的不完全燃烧颗粒,不完全燃烧颗粒经过内置水箱的沉降重新滑落到燃烧室进行燃烧,同时还设置有稳定垃圾燃烧的助燃器,使垃圾获得一个稳定燃烧的环境,减少不完全燃烧颗粒的产生。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垃圾焚烧炉的立体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垃圾焚烧炉进料门关闭时的立体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中下炉体(从进料口方向看)的剖面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中一种垃圾焚烧炉的局部剖视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中上炉体的剖面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中卡位进风管的立体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三种实施方式中进料斗的剖视图(进料门未剖)。
主要元件符号说明
如下具体实施方式将结合上述附图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阅图1-2,在本实用新型的一较佳实施方式中,一垃圾焚烧炉包括一下炉体1、一上炉体2、一排烟管3、一引风部4、一风机5及一进料斗6,并开设有一排渣部7及一烟气仓8。所述下炉体1和上炉体2组成炉体。
请结合参阅图3,所述下炉体1包括一外筒11、一内筒12、一内置水箱13、一第一集灰凹盘14、一第二集灰凹盘15和一助燃器16,所述外筒体11、所述内筒体12、所述第一集灰凹盘14、所述第二集灰凹盘15围绕形成换气空间17。
所述外筒11包括一外筒体111,一密封板112和一底板113。所述外筒11为中空结构,所述密封板112设置在所述外筒体111顶部,并且与所述上炉体2连接,用于封闭所述外筒体111顶部的空隙,防止火焰逸出所述垃圾焚烧炉,使火焰进入所述上炉体2。所述底板113设置在所述外筒体111底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百色瑞成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未经百色瑞成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20544371.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