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Tenon囊下注药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620697161.5 | 申请日: | 2016-07-05 |
公开(公告)号: | CN206315188U | 公开(公告)日: | 2017-07-11 |
发明(设计)人: | 李树宁;颜繁诚;王宁利;纪晓峰 | 申请(专利权)人: | 李树宁;颜繁诚 |
主分类号: | A61F9/00 | 分类号: | A61F9/00;A61M31/00 |
代理公司: | 北京汇思诚业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11444 | 代理人: | 王刚,龚敏 |
地址: | 100730***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tenon 下注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眼部注药装置,具体地,涉及一种经球后Tenon囊下注药装置。
背景技术
Tenon囊下注射是眼科常用的一种操作技术,常常用于注入激素以治疗眼前后节炎症治疗。通过该操作可以将药物注射在Tenon囊下,利用药物渗透眼球后部巩膜来提高药物在眼周的浓度,使得药物能够快速起效,而且与通过玻璃体腔直接注射相比,该操作的并发症和副作用都很小。
尽管Tenon囊下注射具有并发症小、易于操作的优点,但在实际操作中仍然有一定的发生并发症的风险。Tenon囊下注射的方法一般利用25G针头于颞下方穹窿部以一定的角度(一般是40°)进针,针尖朝向巩膜,向穹窿部刺入球结膜囊下,沿眼球弧度进针,穿过结膜和Tenon囊,将针头置于后巩膜处,确认位置后注药。该操作要求进针一次到位,进针速度适度且缓慢,并且需要选择合适的针头;其次,进针不能过深也不能过浅,过深会损伤球后组织、血管和神经等,过浅则药物进入球结膜达不到治疗目的。因此,需要操作者具有比较熟练的操作技能。
由于常规Tenon囊下注射利用普通针头操作,因此,结膜下出血是常见的并发症。此外,如上所述,如果操作者操作技能不熟练,进针位置不当或患者配合欠佳使得进针过浅,导致药物进入球结膜下,产生结膜水肿。在临床实践中,还有一个常见并发症是黑朦,即,注射后患者突然无光感,可能由于药物注入速率过快导致局部药物积聚造成眶压急剧升高压迫视神经所致,或是药物引起视网膜中央动脉痉挛所致。更严重的少见并发症是穿通眼球,该并发症也与操作者的技能和尖锐针头有关。
为克服上述Tenon囊下注射的某些缺点,CN 202777431U公开了一种球后Tenon囊下注射针头,该注射针头采用弧形本体和闭合的钝性头部。CN202777431U的球后Tenon囊下注射针头利用弧形的针体来解决对进针深度和部位的控制问题,利用钝性头部来避免对巩膜、血管和神经的刺伤,并且利用针头前端的侧向开口来避免药物对视神经的直接冲击。但是,根据该实用新型的描述和附图,该实用新型的设计实际上不仅难以实施,而且也难以实现其宣称的技术效果,因为其并没有考虑真实操作中所遇到的实际技术问题。首先,弧形的针体虽然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进针路径中周围组织的阻挡和阻力,但由于缺少组织的阻挡感,也就减弱了手感,操作者无法通过手感准确把握进针深度和位置(手感对于操作者来说往往是很重要的,特别是在眼科手术操作中尤其重要)。此外,由于弧形的设计,针本体上就缺少了引导操作的标识或标志物(例如,突起或标尺),使得操作者既不能通过手感也不能通过肉眼观察来获得对进针深度和部位的大致评估或判断。出于上述原因,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该实用新型并不能起到所宣称的把握进针深度及部位的技术效果。
其次,在CN 202777431U中,针孔(注药口)设置在针头末端的两侧,从附图上大体估算,针孔直径大概相当于针头的横截面。尽管该实用新型宣称可以通过此设计避免注射药物对视神经的直接冲击。然而,这种效果实践中难以达到。由于Tenon囊空间比较狭小且在没有被剥离之前组织结构间还存在有结缔组织,所以如果单位时间内的注药量小,即使直接从针头前端注药也不会对视神经产生很大的冲击力。在两侧开孔的情况下,如果单位时间内的注药量较大,在狭小的空间中,从两侧流出的药物流在针头头部前方汇合后仍然有可能直接冲击视神经。而且,在刚剥离开的Tenon囊中药物在局部快速积累导致眶压升高进而累及视神经所造成的影响远比直接冲击的影响大得多。因此,在实际操作中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单位时间内药物在局部的短时间快速积聚所产生的不良后果。而该实用新型中不仅没有提到此技术问题,更没有给出相应的有效解决方案。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李树宁;颜繁诚,未经李树宁;颜繁诚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20697161.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