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可保留茶香的杯子有效
申请号: | 201620753542.0 | 申请日: | 2016-07-18 |
公开(公告)号: | CN206119891U | 公开(公告)日: | 2017-04-26 |
发明(设计)人: | 林魁;张亚峰;申宝营 | 申请(专利权)人: | 福建农林大学 |
主分类号: | A47G19/22 | 分类号: | A47G19/22 |
代理公司: | 福州元创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35100 | 代理人: | 蔡学俊 |
地址: | 350002 福***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保留 杯子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可保留茶香的杯子。
背景技术
传统的茶杯为了保留茶香通常配备有茶盖,当使用茶盖时,每次对茶杯倒水都需要打开茶盖,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为了兼顾保留茶香与使用更加方便,市场上出现了具备固定挡圈的茶杯,但具备固定挡圈的茶杯难以清洗。
实用新型内容
鉴于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可保留茶香的杯子,不仅结构设计合理,而且高效便捷。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可保留茶香的杯子,包括杯体,所述杯体包含筒状的杯身与倒圆台状的杯口,所述杯口内放置有圆台状的挡圈,所述挡圈顶部设置有用以手指伸入以取放挡圈的提拉通孔,所述挡圈的锥面环向布置有若干进水通孔。
优选的,所述杯口的垂直高度为挡圈的垂直高度的1.5~2.5倍,所述杯口的垂直高度为杯身的垂直高度的1/4~1/2。
优选的,所述挡圈的最大内径大于杯口的最小内径,且所述挡圈的最大内径小于杯口的最大内径。
优选的,若干所述进水通孔均位于同一水平线上,且所述进水通孔位于挡圈的1/3垂直高度处。
优选的,所述提拉通孔的直径为1~3cm,所述进水通孔的直径为0.5~1cm。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结构设计合理,倒茶时无需打开挡圈,又可以大大延缓茶香的保留时间,且易于清洗,同时还能作为室内小型喷壶使用,功能多样。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构造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图1的俯视示意图。
图中:1-杯身,2-杯口,3-挡圈,4-提拉通孔,5-进水通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为让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实施例,并配合附图,作详细说明如下。
如图1~2所示,一种可保留茶香的杯子,包括杯体,所述杯体包含筒状的杯身1与倒圆台状的杯口2,所述杯口2内放置有圆台状的挡圈3,所述挡圈3顶部设置有用以手指伸入以取放挡圈3的提拉通孔4,所述挡圈3的锥面环向布置有若干进水通孔5,优选的,所述进水通孔5的数量为十八。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述杯口2的垂直高度为挡圈3的垂直高度的1.5~2.5倍,所述杯口2的垂直高度为杯身1的垂直高度的1/4~1/2。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述挡圈3的最大内径大于杯口2的最小内径,且所述挡圈3的最大内径小于杯口2的最大内径,从而使得所述挡圈3可以以任意角度任意方式进入杯口2又不进入杯身1,两者既可以形成一种无缝连接的方式,又可以通过所述提拉通孔4进入取放,操作便捷。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若干所述进水通孔5均位于同一水平线上,且所述进水通孔5位于挡圈3的1/3垂直高度处。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述提拉通孔4的直径为1~3cm,所述进水通孔5的直径为0.5~1cm。
本实用新型的具体使用过程如下:将所述挡圈3置于杯口2内, 茶水经所述进水通孔5进入杯身1,大部分茶香经挡圈3的反射返回至杯身1中,小部分茶香经所述提拉通孔4、进水通孔5溢出,从而大大延缓茶香保留时间;还可以将所述挡圈3倒扣在杯口2内,作为室内小型喷壶使用,功能多样。
本实用新型不局限于上述最佳实施方式,任何人在本实用新型的启示下都可以得出其他各种形式的可保留茶香的杯子。凡依本实用新型申请专利范围所做的均等变化与修饰,皆应属本实用新型的涵盖范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福建农林大学,未经福建农林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20753542.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