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运动解耦的绳驱动连续体机械臂及机器人有效
申请号: | 201620780610.2 | 申请日: | 2016-07-22 |
公开(公告)号: | CN206154311U | 公开(公告)日: | 2017-05-10 |
发明(设计)人: | 王俊刚;谷国迎;朱向阳;朱利民;汤磊;李琳琳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交通大学 |
主分类号: | B25J9/10 | 分类号: | B25J9/10 |
代理公司: | 上海汉声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31236 | 代理人: | 郭国中 |
地址: | 200240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运动 驱动 连续 机械 机器人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机械臂技术,具体地,涉及一种运动解耦的绳驱动连续体机械臂。
背景技术
连续体机器人在受限空间中的运动和操作能力远高于传统的多关节刚性连杆机器人,在航空航天制造、大型装备检测与维护等领域的深腔和危险环境作业中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传统机械臂关节多采用电机等机构直接在关节处进行驱动,虽然机构简单但增加了机械臂负载并且结构不紧凑,无法满足狭小空间或恶劣环境的作业要求。一些新型的医疗器械领域的连续体机械臂,如中国专利公开号CN 101653353A专利中采用柔性结构体以实现类圆弧变形运动,但负载能力较弱和末端运动精度不够高。本实用新型采用刚性的虎克铰结构,通过增加关节数目实现灵活的运动及变形能力,负载及末端精度有显著提高。本实用新型在每个关节处对不控制该关节的途经绳外套导管后,实现了运动解耦,降低了控制难度和能源消耗。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中的缺陷,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运动解耦的绳驱动连续体机械臂。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方面提供的运动解耦的绳驱动连续体机械臂,包括机械臂套筒、牵引绳组和关节;
其中,所述机械臂套筒、牵引绳组和所述关节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机械臂套筒顺次排列且相邻的机械臂套筒之间通过关节铰接构成机械臂本体;所述机械臂本体的前端用于连接线绳驱动底座;所述牵引绳组用于驱动相对应的关节;
所述牵引绳组和所述关节一一对应;所述牵引绳组的一端连接相对应的所述关节,另一端用于依次通过穿过设置在相对应关节前侧的多个关节的导绳盘上的通孔后连接线绳驱动底座。
优选地,所述关节包括导绳盘、铰链支座以及环形十字轴,所述导绳盘包括第一导线盘和第二导线盘;铰链支座包括第一铰链支座和第二铰链支座;所述第一铰链支座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导线盘;所述第二铰链支座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二导线盘;
所述环形十字轴一方面与所述第一铰链支座的另一端铰接,另一方面与所述第二铰链支座的另一端铰接;
所述机械臂套筒的一端连接一关节的第一导线盘,另一端连接另一关节的第二导线盘。
优选地,所述牵引绳组包括三根牵引驱动绳;
所述牵引驱动绳的一端连接对应关节的第一导线盘,另一端用于通过所述第二导线盘依次穿过相对应关节前侧的多个关节导绳盘上的通孔后连接线绳驱动底座;
所述第一导线盘和所述第二导线盘均设置有多个通孔;所述通孔的数量与所述驱动绳的数量一一对应。
优选地,所述牵引驱动绳包括相连的途经绳段和牵引绳段;
所述牵引绳段的一端连接对应关节的第一导线盘,另一端穿过对应关节的第二导线盘;
所述途经绳段的一端连接所述牵引绳段的另一端,另一端用于依次穿过相对应关节前侧的多个关节导绳盘上的通孔后连接线绳驱动底座。
优选地,三根所述牵引驱动绳之间构成等边三角形。
优选地,还包括牵引驱动绳导管;所述途经绳段设置在所述牵引驱动绳导管内侧;
所述途经绳段采用螺旋曲线的方式连接在一关节对应的两个导绳盘之间。
优选地,所述第一导线盘和所述第二导线盘沿周向方向均匀设置有36个通孔;
所述机械臂套筒、牵引绳组和所述关节的数量均为12个。
优选地,所述铰链支座包括第一支座、第二支座和铰链支座筋板;
其中,所述第一支座通过所述铰链支座筋板连接所述第二支座;所述第一支座和所述第二支座的一端部均设置有螺纹孔,另一端部均设置有铰链支座定位孔;所述第一支座和所述第二支座的一端均设置有倒角。
优选地,环形十字轴为环状八边形结构,在十字方向设置有4个连接通孔;
连接通孔处通过内六角圆柱端紧定螺钉与螺纹孔配合。
根据本实用新型另一个方面提供的机器人,包括项所述的运动解耦的绳驱动连续体机械臂,还包括线绳驱动底座和直线导轨;
所述线绳驱动底座设置在所述直线导轨上且能够沿所述直线导轨滑动;线绳驱动底座设置有多个独立的拉绳机构,所述机械臂本体的前端连接所述线绳驱动底座,所述拉绳机构连接所述牵引绳组的另一端。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的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中每个关节由独立的多根牵引驱动绳驱动,而经过该关节延伸至前端关节的途经绳外套牵引驱动绳导管后,前侧关节的运动将不影响其绳长的变化,从而实现了运动解耦;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交通大学,未经上海交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20780610.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电动阀的执行机构
- 下一篇:一种试验用水门控制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