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用于腰椎间盘突出髓核微创摘除术后的纤维环缝合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620806282.9 | 申请日: | 2016-07-28 |
公开(公告)号: | CN206151513U | 公开(公告)日: | 2017-05-10 |
发明(设计)人: | 曹晓建;杨凯翔;眭涛;唐健;杨雷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
主分类号: | A61B17/06 | 分类号: | A61B17/06 |
代理公司: | 北京天平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11239 | 代理人: | 王雅辉 |
地址: | 210029 ***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用于 腰椎 突出 髓核微创 摘除 术后 纤维 缝合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医疗器械技术领域,涉及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的工具,具体涉及一种用于腰椎间盘突出髓核微创摘除术后的纤维环缝合装置。
背景技术
单纯椎板开窗髓核摘除术在临床上开展以来,缓解了无数病人的痛苦,但是其手术以后的较高的二次复发率仍给患者带来较大的痛苦,同时一次手术后纤维环的疤痕愈合也给二次治疗带来很大的挑战。目前认为纤维环切开后行缝合固定,无论是对椎体的生物力学稳定以及术后二次复发的预防均有明确作用。但是椎间盘缝合是相当困难的,其主要原因是单纯开窗减压后纤维环位于较深的位置,使用现有的弧形缝合针是没有办法完成缝合操作的,同时,一般纤维环开口的地方均位于神经根后方,不恰当的使用方法很容易导致神经根和硬膜的损伤。
随着医学技术的进步和人们对手术痊愈速度的要求,越来越多的患者要求微创手术治疗,微创手术是指通过腹腔镜、胸腔镜等内窥镜在人体内施行手术的一种新技术,微创手术具有创伤小、疼痛轻、恢复快的优越性,最大程度体贴病人,减轻病人的痛苦。然而对于腰椎间盘突出髓核摘除手术,因为病灶的位置特殊性,若操作工具的设计不合理,很容易对周围的神经组织造成二次伤害,影响病人的痊愈;此外,对于髓核摘除微创手术,与开放性的手术相比,主要的问题在于工作通道固定,工作空间狭小,操作时需要特殊的器械,整个缝合过程需在体内进行,而因纤维环位置较深,空间狭小,找线头工作困难,而且耗时较长,长时间的操作易损伤到硬膜及神经根,对于患者来说提高了手术风险,不利于手术的顺利进行。目前市场上用的孔镜下纤维环缝合的医疗器械,具有以下缺点:(1)费用高;(2)操作不方便;(3)对于切缘不整齐,切缘距离较大的切口无法进行很好的修复,因此需要对此类器械进行改进。
发明内容
发明目的:本发明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中髓核摘除微创手术过程中存在的缝合难度大、缝合耗时长以及缝合费用高等问题,提供一种操作简便,对患者不造成二次伤害的用于腰椎间盘突出髓核微创摘除术后的纤维环缝合装置。
技术方案:本发明所述的用于腰椎间盘突出髓核微创摘除术后的纤维环缝合装置,包括缝针体和缝线,所述的缝针体包括导针丝和导针套筒,所述的导针套筒套设于所述导针丝上,并由导针丝上的限位装置限位;所述的缝线通过缝线连接装置与所述的导针丝连为整体。
进一步地,所述的导针丝包括针杆和针钩,为便于固定导针丝与导针套筒的相对位置,便于操作者操作,所述的针杆和针钩的连接处设有一周套筒限位体,所述的导针套筒的下端设为尖体,所述的导针套筒与所述导针丝的相对位置通过所述套筒限位体与所述导针套筒下端的尖体限制。
进一步地,为符合人体力学设计,防止结构上出现尖锐的部分对人体造成二次伤害,所述的套筒限位体为绕所述导针丝一周的隆起的弧形结构。
进一步地,为便于缝线连接装置与针钩的结合与分离,所述的缝线连接装置为锥形的套筒,其开口处设有与所述针钩连接的配合腔,所述的针钩的钩尖处设有与所述缝线连接装置配合的卡位件,所述的缝线连接装置套设在所述的卡位件上,固定两者的相对位置,所述的缝线固定在所述缝线连接装置的锥尖处,采用手术持针器向外拔缝线连接装置,可将缝线连接装置带线拔出,其中卡位件为绕所述钩尖一周的隆起的弧形结构。
进一步地,为满足微创手术的要求,所述的导针丝的总高度为220~300mm;其中,所述的针杆呈圆柱状结构,高度为180~270mm,所述的针钩总高度为30~40mm,所述的缝线连接装置总高度为2.5~3mm,所述导针套筒的总高度为200~260mm。
进一步地,为满足微创手术的要求,所述针杆的内径为0.8~1.5mm,所述导针套筒的外径为2~3mm,所述的套筒限位体最宽处为1~2mm;卡位件的最宽处为0.5~1mm。
进一步地,所述的缝线与缝线连接装置为分体结构,所述的缝针体与缝线连接装置配合单独使用。
进一步地,为便于伤口的缝合,减少缝合时间,提高缝合效率,所述缝线连接装置两只为一组配合使用,两只缝线连接装置分别固定在同一根缝线的两端。
进一步地,所述的缝线与缝线连接装置为一体化结构,在手术操作过程中相对位置固定,不发生相对滑动。
进一步地,为节约手术成本,缓解患者经济压力,所述的导针丝和导针套筒为多次循环利用装置。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未经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20806282.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