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可膨胀无缝隙工作通道和自膨胀入路定位扩张器有效
申请号: | 201620863654.1 | 申请日: | 2016-08-10 |
公开(公告)号: | CN206261626U | 公开(公告)日: | 2017-06-20 |
发明(设计)人: | 邹德威 | 申请(专利权)人: | 邹德威 |
主分类号: | A61B17/02 | 分类号: | A61B17/02;A61B17/94 |
代理公司: | 北京三友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11127 | 代理人: | 朱坤鹏 |
地址: | 102209 北京***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膨胀 缝隙 工作 通道 定位 扩张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具体是一种可膨胀无缝隙工作通道,还是一种自膨胀入路定位扩张器。
背景技术
脊柱腰椎侧路经皮(percutaneous lateral approach)椎间植骨融合是本世纪初最具创新的技术进展之一。在北美问世后,其有限的创伤、对脊髓神经最小的干扰、确实肯定的椎间轴向撑开对退行性变双侧神经根管的减压效果、贯通椎体最大直径(横向径)及椎间最大面积的植骨融合而带来的更稳定满意的临床效果,迅速被一线实践中的临床医生认识到,并被效果满意的受益患者群体首选接受。作为二十一世纪技术创新发展的里程碑之一,已被全球最负盛名的骨科学“圣经”《坎贝尔(CAMPBELL'S)骨科手术学》最新版(第十二版,2013年版)收录并在全球范围内介绍推广。
和所有新生事物一样,在令人鼓舞的结果目标达成过程中,客观真实存在的问题必然会显现出来。这一技术,选择了从人体两侧到达人体中心轴脊柱腰椎,仅次肥胖者前方下腹部的最长路径入路,沿途均为层叠厚实的肌肉组织,完全避开了位于轴心脊柱前后方的重要脏器(前方的肠道、后方的椎管及脊髓神经),实现无顾忌的贯通脊柱椎体椭圆轴心的最大直径(椎体的横径),清除更多的退变的椎间盘组织,开拓出上下椎体、终板,尽可能大的裸露面积,作为分离撑开因轴向载荷长期积累而退变狭窄的椎间隙的更有效的支撑面,从而使因退变下沉、神经根管直径变小而狭窄的病变,因获得有效支撑而扩大,被挤压的神经根获得有效松解,解除症状。在下腰最为重要的神经结构“神经根”,因上下分离撑开,而获得充分有效的减压的同时,也为做为长久支撑稳定而移植放入的骨组织,提供了更大的接触面,利于骨性融合。这无疑是一种理想的方式。实现这一方案的关键,是建立有效的“通道”,传统的手术方式:切开-锐性分离-通过层叠厚实的肌层-不断止血-解剖分离穿行于肌层中的血管及周围神经支-加以保护-最终显露脊柱侧方,进入退变狭窄的椎间隙,而完成手术。但无疑这是一个“大切口”(15-30cm)、“深通道”(肌层可厚达10-20cm)、“失血多”(不断分离厚实的肌层)、“潜在风险”(损伤周围神经支)的“费时”而“巨创”的手术。而最终手术修复重建的部位,仅是一个有如一块“麻将牌”大小的区域,针对人体而言,几乎可看作一个“点”,但由于其深在的部位,沿途被身体侧方的层叠厚实的椎旁肌群所覆盖,因此,为到达该处而不得不“披荆斩棘”,付出“巨创”的代价,而“穿墙透壁”的理想,仅存在于幻想的神话中。
随着现代外科“精确打击”理念的建立以及现代技术的发展进步,使“微创”的技术从理想中逐渐走进了外科手术的实践,从经腔道的内窥镜技术开始,突破了自然孔道的局限,经皮(经皮肤上开口)进入体内,拓展了微创技术的发展,从而使关节镜、脊柱镜进入了骨科领域,开创了从打通一个通道、以极少创伤的方式、微创治疗骨科疾病的先河,奠定了骨科微创治疗的基础。但终因仅能容纳一个内窥镜管道的管状通道过于狭小,放入内窥镜后,就难于再对本身就很局限的病变部分实施有效的手术操作。因此,问题的关键在于找到传统切口大开放与微小切口管道状通道到深部病变部位的最佳结合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邹德威,未经邹德威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20863654.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撑开器
- 下一篇:一种神经外科用手术拉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