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绞股蓝茶的杀青器有效
申请号: | 201620875233.0 | 申请日: | 2016-08-12 |
公开(公告)号: | CN206150362U | 公开(公告)日: | 2017-05-10 |
发明(设计)人: | 徐世明;高春晖;唐明星;方艳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康北医大制药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23F3/34 | 分类号: | A23F3/34 |
代理公司: | 北京科亿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11350 | 代理人: | 汤东凤 |
地址: | 725011 陕西省安***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绞股蓝茶 杀青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茶叶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绞股蓝茶的杀青器。
背景技术
茶叶杀青是通过高温破坏和钝化鲜茶叶中的氧化酶活性,抑制鲜叶中的茶多酚等的酶促氧化,蒸发鲜叶部分水分,使茶叶变软,便于揉捻成形,同时散发青臭味,促进良好香气的形成的一种制茶步骤,杀青是绿茶、黄茶、黑茶、乌龙茶等的初制工序之一,杀青是绿茶等形状和品质形成的关键工序,杀青方式大多为炒青、蒸青、烘青、泡青、辐射杀青,蒸青唐代普遍使用,目前日本、俄罗斯、印度应用较多,我国明朝后普及使用炒青法,目前世界各产茶国普遍使用,杀青一般掌握高温杀青、先高后低,老叶嫩杀、嫩叶老杀,抛闷结合、多抛少闷等原则,蒸青则要高温、快速,例如专利号为201520755031.8的专利,包括一端设置有进茶口另一端设置有出茶口的杀青筒,杀青筒经传动机构与动力设备连接,杀青筒的一端设置有进风筒,虽然一定程度的提升了茶叶的杀青效果,但杀青时茶叶容易成团,杀青不彻底,茶叶容易受到损坏,影响茶叶的品质。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绞股蓝茶的杀青器,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绞股蓝茶的杀青器,包括底座,所述底座的正面外壁中心位置设有控制器,所述控制器的右侧设有时间继电器,所述时间继电器与控制器电性连接,所述底座的内腔底端设有加热风机底座,所述加热风机底座的顶端设有加热风机,所述加热风机与控制器电性连接,所述加热风机的顶端设有顶板,所述顶板的上表面设有第一通孔,所述底座的顶端设有筒体,所述筒体包括外壳,所述外壳的内侧设有绝缘板,所述绝缘板的内侧设有电加热板,所述电加热板与控制器电性连接,所述筒体的内侧依次设有第一筛网、第二筛网和第三筛网,所述第一筛网的顶端设有盖网,所述筒体的顶端设有盖板,所述盖板的顶端中心位置设有把手,所述把手的右侧设有通孔。
优选的,所述通孔的顶端设有防尘装置,所述防尘装置包括外套体,所述外套体的内腔设有内筒体,所述内筒体的外壁设有第二通孔,所述内筒体的顶端设有堵板。
优选的,所述加热风机的顶端设有连接筒。
优选的,所述第一筛网的外壁设有支架。
优选的,所述底座的底端设有减震垫。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该绞股蓝茶的杀青器,通过加热风机、电加热板、第一筛网、第二筛网和第三筛网的配合,可以避免茶叶成团,将绞股蓝茶放入第一筛网、第二筛网和第三筛网中,加热风机产生的热风经过将绞股蓝茶吹起,电加热板对其加热,对绞股蓝茶进行杀青,杀青更加彻底,茶叶也不会受到损坏,大大的提升了茶叶的品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底座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顶板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筒体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筒体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的盖板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的防尘装置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中:1、底座,2、控制器,3、时间继电器,4、筒体,401、外壳,402、电加热板,403、绝缘板,5、盖板,6、加热风机底座,7、加热风机,8、顶板,9、第一通孔,10、减震垫,11、第一筛网,12、第二筛网,13、第三筛网,14、盖网,15、把手,16、通孔,17、防尘装置,171、外套体,172、内筒体,173、第二通孔,174、堵板,18、支架,19、连接筒。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康北医大制药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安康北医大制药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20875233.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