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肠内营养输注器有效
申请号: | 201620876257.8 | 申请日: | 2016-08-15 |
公开(公告)号: | CN206228631U | 公开(公告)日: | 2017-06-09 |
发明(设计)人: | 刘凯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 |
主分类号: | A61J15/00 | 分类号: | A61J15/00;A61M31/00 |
代理公司: | 沈阳亚泰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21107 | 代理人: | 史力伏 |
地址: | 110004 辽宁省***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营养 输注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肠内营养输注器。
背景技术
肠内营养是指将一些只需化学性消化或不需消化就能吸收的营养液通过消化道置管或造口注入到患者的胃肠道内,提供患者所需要的营养素的方法。该方法是一种简便、安全、有效的营养补给方法,在临床营养支持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选择恰当的肠内营养输注方法是保证肠内营养顺利进行的重要条件。
目前,临床上常用的肠内营养的方法是大剂量定时推注法。但是现有的肠内营养补给不同,对于输注器的要求就不同,所以需要准备多种规格的输注器。
而且,平时医护人员在注水注药时需要暂停鼻饲,断开输注器与胃管连接后拧下肝素帽,再连接灌食器,操作繁琐,工作量大,不贴近临床。再者,若由于某种原因导致医护人员更换营养液不及时,则会有气泡残留,给患者带来不好的影响。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就是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提供一种肠内营养输注器,其可满足不同的输注要求,且连接紧密,方便护理人员注水注药,减小医护人员工作量。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肠内营养输注器,包括管体;所述管体首端设置有输注接头装置,管体末端设置有与胃管连接的锥形插头。
所述输注接头装置由两位一通切换阀、袋装专用接头和瓶装专用接头组成,该两位一通切换阀的一进口与袋装专用接头相连接,另一进口与瓶装专用接头相连接,两位一通切换阀的出口与导管首端相连。
所述管体的分支管上设置有一用于连接灌食器的注入口,该注入口与两位一通切换阀之间的管体上设置有一用于控制输注液通断的管路夹,注入口与锥形插头间的管体上设置有用于排除气泡的精密排气孔;所述精密排气孔与锥形插头之间的管体内设置有止回阀。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的锥形接头的外壁呈外径递减的阶梯状。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种优选方案,所述止回阀为单向通液阀门。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种优选方案,所述注入口上设置有密封帽。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注入口与输注器成为一体式连接,不需要反复拧下肝素帽,这样减少了断开胃管,暂停鼻饲,反复拧下肝素帽等过程,可以减少工作时间,减轻工作量,简化程序。防止感染。
本实用新型在连接胃管之前,设置一个精密排气孔,方便更换营养液不及时,有气泡残留时,在到达病人体内之前,排除气泡。
本实用新型在管体上并列设有袋装专用接头和瓶装专用接头,可以同时满足两种输注要求,实现了功能多样化。
本实用新型的两位一通切换阀使得对输注接头的控制更为便捷。
本实用新型的锥形插头外壁呈外径递减的阶梯状,增加其与胃管的连接紧密度。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不仅局限于以下内容的表述。
图1是本实用新型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连接灌食器的示意图。
图中,1为袋装专用接头、2为瓶装专用接头、3为两位一通切换阀、4为管路夹、5为注入口、6为精密排气孔、7为锥形插头、8为密封帽、9为管体、10为止回阀、11为灌食器。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包括管体9。所述管体9首端设置有输注接头装置,管体9末端设置有与胃管连接的锥形插头7。所述输注接头装置由两位一通切换阀3、袋装专用接头1和瓶装专用接头2组成,该两位一通切换阀3的一进口与袋装专用接头1相连接,另一进口与瓶装专用接头2相连接,两位一通切换阀3的出口与导管首端相连。
所述管体9的分支管上设置有一用于连接灌食器11的注入口5,该注入口5与两位一通切换阀3之间的管体9上设置有一用于控制输注液通断的管路夹4,注入口5与锥形插头7间的管体9上设置有用于排除气泡的精密排气孔6;所述精密排气孔6与锥形插头7之间的管体9内设置有止回阀10。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锥形接头的外壁呈外径递减的阶梯状。
本实用新型所述止回阀10为单向通液阀门,其可防止液体倒流。
本实用新型所述注入口5上设置有密封帽8。
本实用新型所述精密排气孔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所知常规结构,所用常规排气手段,在输液连接管上应用较多,本实用新型未对此多加赘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未经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20876257.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鲜奶瓶与奶瓶盖连接的装置
- 下一篇:一种治疗肿瘤的胶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