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硅胶医用手术护耳贴片有效
申请号: | 201620895418.8 | 申请日: | 2016-08-17 |
公开(公告)号: | CN206315135U | 公开(公告)日: | 2017-07-11 |
发明(设计)人: | 袁非;牛蔚然;王历阳 | 申请(专利权)人: |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
主分类号: | A61B46/20 | 分类号: | A61B46/20 |
代理公司: | 上海卓阳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31262 | 代理人: | 周春洪 |
地址: | 200032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硅胶 医用 手术 护耳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手术护耳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是一种硅胶医用手术护耳贴片。
背景技术
在外科手术中,尤其是面部手术中,经常涉及到使用水液态医疗物品,如用于术中消毒清洁液体等,其液体在面部手术中会随着面部流入到耳廓以及耳道。由此引发耳廓以及耳道的相关并发症。
现有技术中,在面部手术中通常使用棉球阻塞外耳道口或头面部包扎时保护耳廓,以阻止液体在面部手术中会随着面部流入到耳廓以及耳道,然而,这样方式存在以下不足和缺陷。
首先,将棉球置入耳道不能满足于面部手术中,因面部手术中每个环节均需要大量呈液体式的医用物品,棉球不能实现完全阻隔;在耳道中的棉球吸附了液体后,其体积收缩变小,吸液后的棉球在耳道中会移动,如棉球向外移动,则失去了阻塞的功能,若吸液后棉球向耳道内移动,导致棉球无法取出,影响患者的听觉。
其次,棉球置入的方式没有对耳廓进行保护,因人体耳廓特殊的生理结构,即耳廓皮下组织少,富含血管和神经,感觉敏锐,穴位丰富,在手术中如果不对耳廓进行保护,因面部手术中常常会对耳廓压迫、触摸等机械刺激,会引起耳廓浆液性软骨膜炎等并发症。有时还引起耳廓内积液,耳廓内积液可诱发局麻患者紧张焦虑,影响手术进行。
另外,现有技术中,关于通过采用绷带等在面部进行包扎,从而实现保护耳廓,然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临床医务人员发现,在采用绷带包扎时,为了防止绷带脱落或移位,需要对耳廓紧密包扎,这对耳廓带来压迫作用。
综上所述,亟需一种防止液体进入耳廓以及耳道,保护耳廓,减少压迫的硅胶医用手术护耳贴片,而关于这种护耳贴片目前还未见报道。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防止液体进入耳廓以及耳道,保护耳廓,减少压迫的硅胶医用手术护耳贴片。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取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硅胶医用手术护耳贴片,所述护耳贴片包括第一粘附区域和第二粘附区域;所述的第一粘附区域为长方形,长为6cm,宽为4cm;所述的第二粘附区域为梯形,上底边长为6cm,下底边长为3cm,高为4cm;所述的护耳贴片的横断面包括底片层、中间层、外表层;所述的底片层为凝胶状硅胶;所述中间层为医用压敏胶;所述外表层为离型纸;所述底片层、中间层以及外表层的总共厚度为3mm;所述第二粘附区域的一侧轮廓与第一粘附区域的一侧轮廓同直线分布;所述第二粘附区域的另一侧轮廓与第二粘附的另一侧轮廓呈夹角分布;所述第二粘附区域共有四个角,其中有两个角为90度。
优选地,所述的第一粘附区域和第二粘附区域是一次整体成型的。
优选地,所述的第一粘附区域和第二粘附区域共平面。
优选地,所述底片层厚度为1mm,中间层的厚度为1mm,外表层的厚度为1mm。
优选地,所述底片层的面积等于中间层的面积,所述外表层的面积大于等于中间层的面积。
本实用新型优点在于:
1、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硅胶医用手术护耳贴片,能够防止液体进入耳廓以及耳道,保护耳廓,减少压迫,使用简单,效果明确,制造工艺简单,成本低,能形成专用于术中耳廓、耳道保护以及术后外耳包扎保护的标准医疗产品,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2、护耳贴片的形状按照人体耳廓生理结构设计而成,能更好的覆盖耳廓,提高护耳贴片的面积利用率;
3、护耳贴片的尺寸大小,根据临床经验优选设计而成,使用范围广,使用率高;
4、底片层采用凝胶状硅胶,具有负压吸附功能,粘附在耳廓上能够减少外力对耳廓的压迫,利用凝状硅胶的分压作用,对加压状下的耳廓具有保护作用,避免缺血受损。
5、中间层为医用压敏胶,其实质主要用于粘接底片层和外表层,具有连接作用,通过医用压敏胶作为介质粘附在耳廓上时,与传统采用绷带包扎耳廓的方式相比,贴合性好,不会脱落;
6、外表层为离型纸,主要是保护作用,能防止外界水分、粉尘等侵入,外界环境的温变化时,离型纸的长度以及宽度均保持不变,保证粘附面具有良好的粘附性能
附图说明
附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硅胶医用手术左右护耳贴片主视图。
附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硅胶医用手术护耳贴片横断面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并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
附图中涉及的附图标记和组成部分如下所示:
1.第一粘附区域 2.第二粘附区域
3.底片层 4.中间层
5.外表层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未经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20895418.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新型飞轮储能器的散热系统
- 下一篇:一种电池储能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