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车用电池包固定组件有效
申请号: | 201620896058.3 | 申请日: | 2016-08-17 |
公开(公告)号: | CN206394411U | 公开(公告)日: | 2017-08-11 |
发明(设计)人: | 朱明明;黄福良;陈瑞江;洪求政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金龙新能源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K1/04 | 分类号: | B60K1/04;H01M2/10 |
代理公司: | 江苏圣典律师事务所32237 | 代理人: | 贺翔 |
地址: | 211200 江苏省南京***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电 固定 组件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车用电池包固定组件。
背景技术:
国内客车厂家对电池包的安装方式普遍为:电池包框架与车身骨架固定,电池包通过固定拉杆与电池包框架固定。安装时,先将电池包框架固定于车身骨架上,再把电池包放进电池包框架内,最后用固定拉杆固定。由于中小型客车电瓶仓空间较小,把电池包放进框架内时,操作比较困难,影响工作效率。
因此,确有必要对现有技术进行改进以解决现有技术之不足。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是为了解决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而提供一种车用电池包固定组件。
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有:一种车用电池包固定组件,包括托架、压板、拉钩、压紧螺母、车身连接架以及用于放置电池包的固定框,所述固定框设于托架上,托架连接在车身连接架上,拉钩的一端钩接在固定框上,另一端穿过压板并与压紧螺母螺纹连接,压板抵接于所述电池包上;
所述固定框包括底板、立板、固定板以及紧固螺杆,两所述立板均垂直固定连接在底板上,固定板固定连接在两立板的一侧,紧固螺杆固定连接在固定板上;
所述立板的顶端设有用于钩接拉钩的连接耳,立板的侧壁上设有限位销;
所述托架包括滑轨、滑轮、限位板和挡板,两所述滑轨平行设置,滑轮转动连接在滑轨内,挡板固定连接在两滑轨的一侧,限位板固定连接在滑轨的外侧;
所述限位板上设有与所述限位销相适配的限位槽;挡板上设有与紧固螺杆相适配的通孔;
所述车身连接架包括第一连接槽钢和第二连接槽钢,两所述第二连接槽钢平行设置,两第一连接槽钢相互平行地固定连接在两第二连接槽钢上,且第一、二连接槽钢相垂直。
进一步地,所述底板的下端面上设有与所述滑轮相适配的导向槽。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连接槽钢上设有腰型孔。
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使用方便,便于蓄电池的装卸。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中固定框的结构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中托架的结构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中拉钩的结构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中车身连接架的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
如图1至图5所示,本实用新型一种车用电池包固定组件,包括托架2、压板3、拉钩4、压紧螺母5、车身连接架8以及用于放置电池包的固定框1,固定框1设于托架2上,托架2连接在车身连接架8上,拉钩4的一端钩接在固定框1上,另一端穿过压板3并与压紧螺母5螺纹连接,压板3抵接在电池包上。
本实用新型中的固定框1包括底板11、立板12、固定板13以及紧固螺杆14,两块立板12均垂直固定连接在底板11上,固定板13固定连接在两立板12的一侧,紧固螺杆14固定连接在固定板13上。
在立板12的顶端设有用于钩接拉钩4的连接耳15。在立板12的侧壁上设有限位销16,在底板11的下端面上设有导向槽110。
本实用新型中的托架2包括滑轨21、滑轮22、限位板23和挡板25,两滑轨21平行设置,滑轮22转动连接在滑轨21内,挡板25固定连接在两滑轨21的一侧,限位板23固定连接在滑轨21的外侧。
在限位板23上设有与限位销16相适配的限位槽230;挡板25上设有与紧固螺杆14相适配的通孔250。底板11上导向槽110与滑轮22相适配。
本实用新型中的拉钩4包括钩接部42以及与钩接部42固定连接的螺纹部41。钩接部42钩接于连接耳15上,螺纹部41穿过压板3并与压紧螺母5螺纹连接。
本实用新型中的车身连接架8包括第一连接槽钢81和第二连接槽钢82,两第二连接槽钢82平行设置,两第一连接槽钢81相互平行地固定连接在两第二连接槽钢82上,且第一连接槽钢81与第二连接槽钢82相垂直。
托架2中的滑轨21固定在第一连接槽钢81上。在第一连接槽钢81上设有腰型孔83。
将电池包置于固定框1内,拧紧压紧螺母5,使得压板3抵接在电池包上,从而将电池包固定于固定框1内。将固定框1置于托架2上,拖动固定框1,使得固定框1上的紧固螺杆14穿接于托架2的通孔250内,然后在紧固螺杆14上螺纹连接螺帽,进而将固定框1固定于托架上。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作出若干改进,这些改进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金龙新能源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未经南京金龙新能源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20896058.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汽车内平面伞式遮阳挡
- 下一篇:混合动力驱动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