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新型的后装胎压监测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620926821.2 | 申请日: | 2016-08-24 |
公开(公告)号: | CN206264715U | 公开(公告)日: | 2017-06-20 |
发明(设计)人: | 梁晨;詹德凯;李洪雷;丛丽娜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晨汽车集团控股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C23/04 | 分类号: | B60C23/04 |
代理公司: | 沈阳科威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21101 | 代理人: | 杨滨 |
地址: | 110044 辽***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新型 后装胎压 监测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配件技术领域,特别是一种新型的后装胎压监测系统。
背景技术
爆胎现象是目前高速公路上最大的隐形杀手。据交通部门最新统计结果显示,爆胎引发的交通事故概率仅次于酒后驾驶引发的交通事故概率,排名第二。交通事故中造成的伤亡人数排名所有交通事故中的第一位。轮胎爆胎的主要原因大都是由于轮胎压力低,这样就会导致轮胎变形。因为轮胎壁是很薄的。轮胎壁跟路面接触,可能会发生破裂导致轮胎爆胎。
预防爆胎的最有效的方式是实时保持轮胎标准的气压和温度。因为爆胎前,轮胎内部的温度和压力会发生很大的变化。有了胎压监测系统功能可以实时监测轮胎内部的压力和温度。当胎压监测系统发生报警时,可提醒驾驶者将车辆减速去维修轮胎。进而避免了轮胎爆胎的现象发生,提高了驾驶者的驾驶安全性。
目前,由于我国对于胎压监测没有出台强制的法律法规,所以一般大部分高级汽车车型的最高配置都会搭载胎压监测系统。现在的胎压监测系统一般分为两种,它们分为直接式和间接式两种。直接式的胎压监测系统是通过轮毂安装的胎压传感器发射433.92MHz的无线信号给胎压控制器盒,这种方式比较普遍,控制起来比较稳定准确。但是它的价格相对较高。然而,间接式是通过ABS的轮速发射信号,通过线束将信号传递给组合仪表进行显示。它的优势是比较便宜,但是当车速超过100km/h时,它的控制稳定性和准确性比较差。所以大多数主机厂在增加胎压监测系统配置时,都会选择直接式的胎压监测系统。但是,这就需要整车项目改款,增加胎压控制器的安装点,车身的模具和线束需要重新开,这会大大增加项目的开发成本和项目的开发周期。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新型的后装胎压监测系统,以解决现有技术的不足。
本实用新型是通过如下技术方案实现的:一种新型的后装胎压监测系统,包括气门嘴、监测单元和接收端,以及连接监测单元和气门嘴的侧面开有进气口的接头,所述监测单元包括电源、测量胎内温度和压力的传感器和可向接收端发射无线信号的信号发射器。
进一步的:在所述的监测单元外设有防护壳体,在壳体上设有支架,所述支架通过螺栓与接头固定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接收端为车载显示屏或手机。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适用于车辆后装胎压监测系统,不需要对车身进行改动和重新布线,减少了对车辆本身的要求,加快了车辆研发的效率并降低了研发的成本。监测端安装在轮胎内部,体积小,测量准确度高,耗能少。接收端在车内,可以是车辆本身具备的显示屏,也可以是手机等移动设备,安全简便。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中序号说明:1为气门嘴,11为凹槽,12为螺纹;2为接头,21为进气口;3为监测单元,31为电源,32为信号发射器,33为传感器,34为防护壳体,35为支架,36为螺栓,4为接收端。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为本实用新型所公开的一种新型的后装胎压监测系统,包括气门嘴1、监测单元3和接收端4,以及连接监测单元和气门嘴的侧面开有进气口21的接头2,所述监测单元包括电源31、测量胎内温度和压力的传感器33和可向接收端发射无线信号的信号发射器32。
优选的:在所述的监测单元外设有防护壳体34,在壳体上设有支架35,所述支架通过螺栓36与接头固定连接。
优选的:所述接收端为车载显示屏或手机。
优选的:所述的气门嘴前端设有与充气端头相配合的凹槽11。
优选的:所述的接收端带有报警指示灯,且可以插在点烟器中。
在安装使用过程中,首先把轮胎扒开,然后用刀片割掉原气门嘴,接着将本装置的气门嘴插入到原气门嘴的位置上,保持防护壳体上表面与车轮内壁平行,使得本装置在安装过程中和轮毂有效的贴合,再用螺帽从外面旋入螺纹12使安装紧密。安装好轮胎后,进行充气,到达原车厂要求的轮胎胎压标准值即可。在车辆行驶过程中,传感器实时检测轮胎内的压力和温度,并通过信号发射器发出无线信号,接收端接收到该信号后显示出来以供驾驶人员了解,也可以在超过某一值时发出报警,提高驾驶车辆的安全性。各轮胎内各设置一套该装置,接收端可以共用一个。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晨汽车集团控股有限公司,未经华晨汽车集团控股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20926821.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利于散热的车轮轮辐
- 下一篇:水陆两栖仿生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