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网络化的蚊媒自动监测仪和监测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620947922.8 | 申请日: | 2016-08-25 |
公开(公告)号: | CN206238150U | 公开(公告)日: | 2017-06-13 |
发明(设计)人: | 陈晓光;郭刚;苏兴华;林烽 | 申请(专利权)人: | 陈晓光;广东顺德斗禾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01M1/02 | 分类号: | A01M1/02;A01M1/06;G08C17/02;G06M1/10 |
代理公司: | 广州知友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44104 | 代理人: | 宣国华,何秋林 |
地址: | 510515 广东省广州市白云区广州大***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网络化 自动 监测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蚊虫自动监测装置,还涉及一种蚊虫自动监测系统。
背景技术
蚊媒传染病是以蚊虫作为传播媒介,将病原生物从宿主向人传播的疾病,主要有登革热、寨卡、疟疾、黄热病、西尼罗热、乙脑和丝虫病等。这些疾病给人类造成巨大危害,严重影响着人类的政治经济和身体健康。
对蚊媒的监测不仅有利于了解蚊虫的种群构成、密度的消长变化、地理分布等规律,为科学的制定蚊类防制措施提供依据,而且能够在蚊媒传染病流行时提供警报,对蚊媒传染病的预测、预防和风险分析具有重要意义。
现有的蚊媒监测方法有以下几类:
A、人诱法(人工叮咬法)
人诱法是以三人一组,选择清晨或傍晚时间,在无阳光和避风的场所,三人呈三角形面对面坐好不动,暴露小腿,等蚊子叮咬,然后用捕蚊器或吸蚊管人工捕蚊。从捕到第一只蚊子算起连续捕捉1h,将捕获的蚊子计数,鉴定蚊种并计算密度指数[只/(人工·小时)]。人诱法是成蚊监测方法中最敏感的方法,但是由于其存在一定的风险,特别是在疫情发生时,如果直接人诱会有感染疾病的危险,不符合医学伦理和生物安全而很少被应用。
B、人帐诱捕法
人帐诱捕法是在蚊虫孳生地挂一锥形体蚊帐,高1.5m,顶宽0.7m,四方顶,底宽为顶宽的2倍,下缘离地面20~30cm,人在帐内诱蚊入帐,用手电筒照明,以捕蚊器或吸蚊管在帐内连续捕蚊。从日落开始诱捕蚊虫,每次诱捕1~2h,将捕获的蚊子计数,鉴定蚊种并计算密度[只/帐]。
人帐诱捕法在进行蚊虫监测时应严格遵守“定时、定人、定点”原则。以保证监测数据的可对比性。人帐诱捕法操作简单,但该方法以人做诱饵,在发生蚊媒传染病的地区,也存在易使操作者感染疾病的风险。
C、人工小时法
人工小时法是选择适当的成蚊栖息场所,以一个人一个小时捕获的某一种成蚊数,作为该蚊种的成蚊密度。将诱捕收集到的蚊虫带回实验室分类鉴定蚊种,并计算密度,单位为只/人工·小时。密度较大时,可捕捉15min,所得数乘4即得密度指数。
人工小时法使用吸蚊器捕获蚊虫,吸蚊器利用干电池提供风扇工作需要的电能,故干电池的电量与风扇的吸力大小有直接关系,对蚊虫的捕获和监测有一定的影响。另外捕捉蚊虫时,人工小时法需要监测人员手持吸蚊器,持续15min以上。因此人为因素对人工小时法监测蚊虫的效果影响较大,并且人工小时法费力、费时。
D、诱蚊灯(紫外灯)诱捕法
诱蚊灯诱捕的光源为紫外灯,利用蚊虫的趋光性,将蚊虫诱捕到诱蚊灯周围。监测时将灯挂在离地面1.5~2.0m处,利用交流电使电风扇在光区的下方形成一定的负压捕获蚊虫,成蚊接近诱蚊灯10cm即可被捕获。诱蚊灯诱捕法进行监测时,诱蚊灯周围应避免其他光源,以免分散蚊虫的趋向性,干扰诱蚊灯的监测结果。
在野外,诱蚊灯捕获蚊虫根本满足不了采集目标要求,造成结果的不同可能是受诱捕蚊虫的时间及场所的影响;此外也和环境及气象条件等因素不同有关。且需要基层人员定期收集计数,费时费力且结果容易产生偏差。
E、灭蚊磁场法
灭蚊磁场法的原理是利用丙烷(液化石油气的主要成分)经燃烧产生一定浓度的二氧化碳、热量和水蒸气,主动引诱蚊虫寻找血源而诱捕蚊虫。
灭蚊磁场法的捕蚊效率较诱蚊灯诱捕法更高,但是该方法对于致倦库蚊的诱捕效果更好,对传播登革热的主要蚊媒白纹伊蚊诱捕效果不佳。且需要基层人员定期收集计数,费时费力且结果容易产生偏差。
总结:上述诱蚊监测方法是目前主要的方法,但均存在一定的缺陷,其中最主要的缺陷,就是对基层工作人员的依赖性极高,基层工作人员的经验、责任心等会导致监测结果出现一定的偏差,同时,数据记录零散,不能形成完整系统的数据库进行长期、精准、科学的监测与分析。
上面各方法的参考文献如下:
A、周毅彬,冷培恩,朱江,等.人诱法和CO2诱捕法在白纹伊蚊监测中的比较研究[J].中华卫生杀虫药械,2011,17(3):171-173.
B、帅淑芬,李奕基,陈晓光.常用蚊媒监测方法概述【J】.热带医学杂志,Trop Med,Oct.2013,Vol.13,No.10
C、柳小青,陶卉英,陈海婴,等.2种方法监测蚊虫密度消长和种群构成研究[J].中华卫生杀虫药械,2008,14(4):262-265.
D、傅桂明,白勇,龚震宇,等.光诱捕技术在蚊虫监测中的应用[J].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2010,21(4):339-340.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陈晓光;广东顺德斗禾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未经陈晓光;广东顺德斗禾电子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20947922.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