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温控炒茶机有效
申请号: | 201620973710.7 | 申请日: | 2016-08-28 |
公开(公告)号: | CN206213168U | 公开(公告)日: | 2017-06-06 |
发明(设计)人: | 周玉翔 | 申请(专利权)人: | 新昌县群星实业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23F3/06 | 分类号: | A23F3/06 |
代理公司: | 杭州君度专利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33240 | 代理人: | 王桂名 |
地址: | 312500 浙***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温控 炒茶机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炒茶机干机,属于茶叶加工设备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温控炒茶机。
背景技术
茶叶因其特有的清香、独特的口味深受人们的喜爱。现代科学研究也证实了茶叶中的茶多酚、咖啡碱、脂多糖、茶氨酸等对人体具有很好的保健作用,具有提神清心、去腻减肥、生津止渴、降火明目等功效。
传统的茶叶制作采用家庭作坊式手工来完成,不但生产效率低下,个人技术对炒制茶叶的质量影响大,而且由于炒茶温度较高,极易烫伤,生产安全没有保障,现有的一些炒茶机虽然可以实现炒制茶叶,但炒制过程中茶叶难以分散,温度把控不好,炒制不均匀,降低了质量。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问题,旨在提供一种能将炒茶温度控制在一定范围内的、便于取茶的炒茶机。
为了达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为:
本实用新型涉及的一种温控炒茶机,其包括机箱和加热装置,其还包括炒茶动力装置和高度控制系统,所述的炒茶动力装置包括电机、转动轴和炒板,电机固定在机箱右侧,转动轴贯穿机箱右侧壁与电机连接,炒板安装在转动轴上;所述机箱的左端焊接有旋转连接板,所述的高度控制装置包括高度控制器、两个第一气缸,至少一个第二气缸、温度传感器和信号发生器,第一气缸设在机箱的左端,顶部通过旋转轴与旋转连接板铰接,第二气缸设在机箱的右端,顶部支撑机箱或电机,温度传感器和信号发生器均安装在机箱内,信号发生器与高度控制器通讯连接,高度控制器又分别与第一气缸和第二气缸电连接。
本实用新型涉及的炒茶机的工作原理为:机箱内的温度传感器感应机箱内部的温度,并将温度信号通过信号发生器发射到高度控制器,高度控制器将接受到的信号和设定温度比较,并发出指令使第一气缸和第二气缸同时伸缩,使机箱向上(远离加热装置)或向下(靠近加热装置)移动,实现温度的调控。
优选地,所述的机箱顶部设有进料斗,左侧设有出料门,加热装置设在机箱的下方。
优选地,所述的机箱左端还设有电机外壳,电机安装在电机外壳内,电机外壳的底部还设有垫板,第二气缸的顶端支撑在垫板下方。
优选地,所述的炒板按照转动轴转动的方向设置成圆弧形,炒板最外圈与机箱内壁之间存在0.5~1.5mm的空隙。
采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涉及温控炒茶机通过温度传感器感应机箱内的温度,采用高度控制器接受温度信号并发出指令伸缩气缸,使机箱靠近或远离加热装置,实现对炒茶温度的控制;茶叶加工完成后通过单独启动第二气缸的方式向上推动机箱的右端,使机箱整体倾斜,倒出茶叶,方便茶叶提取。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温控炒茶机正面透视图;
图2是附图1A-A剖面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温控炒茶机右视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温控炒茶机左视图。
示意图中的标注说明:1机箱,2进料口,3出料门,4旋转连接板,5旋转轴,6电机外壳,7垫板,11高度控制器,12第一气缸,13第二气缸,14温度传感器,15信号发生器,21电机,22转动轴,23炒板,31加热装置。
具体实施方式
为进一步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内容,结合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但不用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结合附图1~4所示,本实用新型涉及的一种温控炒茶机包括机箱1、加热装置31、炒茶动力装置和高度控制系统,所述的机箱顶部设有进料斗2,左侧设有出料门3,加热装置31设在机箱的下方。
上述机箱1的右侧还设有电机外壳6,电机21固定安装在电机外壳6内,电机21的转动轴22贯穿机箱1有侧壁,转动轴上均匀地设置了炒板23,所述的炒板23按照转动轴22转动的方向设置成圆弧形,炒板23最外圈与机箱内壁之间存在0.5mm的空隙,便于转动轴旋转时炒板能更好的兜住茶叶,机箱的左端焊接有旋转连接板4。
所述的高度控制装置包括高度控制器11、两个第一气缸12,两个第二气缸13、温度传感器和信号发生器,高度控制器11放在机箱1的正下方,第一气缸设在机箱的左端下方,顶部通过旋转轴5与旋转连接板4铰接,第二气缸13设在机箱的右端下方,顶部支撑焊接在电机外壳下方的垫板7下,温度传感器14和信号发生器15均安装在机箱内靠近下表面的位置,信号发生器15与高度控制器11通讯连接,高度控制器11又分别与第一气缸12和第二气缸13电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新昌县群星实业有限公司,未经新昌县群星实业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20973710.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