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可吸收掌指骨骨折髓内固定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620977490.5 | 申请日: | 2016-08-29 |
公开(公告)号: | CN206261658U | 公开(公告)日: | 2017-06-20 |
发明(设计)人: | 王彦辉;袁鑫 | 申请(专利权)人: | 王彦辉;袁鑫 |
主分类号: | A61B17/72 | 分类号: | A61B17/72 |
代理公司: | 北京卫智畅科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11557 | 代理人: | 唐维铁 |
地址: | 100000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吸收 指骨 骨折 固定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可吸收掌指骨骨折髓内固定装置。
背景技术
掌骨骨折及指骨骨折临床上较为常见,对于骨干部骨折目前主要治疗为交叉克式针内固定或钢板螺钉内固定,前者费用低廉,但固定相对不够坚强,需要辅助石膏外固定,对骨质造成额外损伤。后者固定坚强,但费用昂贵。对于粉碎骨折两种方法均需两人操作,操作较为复杂,学习曲线长,对术者手术技巧要求较高,所用材料均为不可吸收材料,术后骨折愈合均需拆除内固定,对患者造成二次创伤。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可吸收掌指骨骨折髓内固定装置。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可吸收掌指骨骨折髓内固定装置,包括髓腔一,髓腔二,可吸收棒,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可吸收棒一端插入髓腔一内,所述的可吸收棒另一端插入髓腔二内。
作为一种优选,所述的可吸收棒为可吸收材质。
作为一种优选,所述的可吸收棒直径小于髓腔一直径。
作为一种优选,所述的可吸收棒直径小于髓腔二直径。
作为一种优选,所述的可吸收棒分为中部,上部和下部,所述的中部直径大于上部和下部的直径。
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通过可吸收掌指骨骨折髓内固定装置的设置,克服了交叉克式针内固定相对不够坚强对骨质造成额外损伤的缺陷,克服了钢板螺钉内固定费用昂贵的缺陷,克服了对于粉碎骨折两种方法均需两人操作,并且操作较为复杂,学习曲线长,对术者手术技巧要求较高,可吸收材料,避免了对患者造成二次创伤。
同时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可吸收掌指骨骨折髓内固定装置的正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可吸收掌指骨骨折髓内固定装置的可吸收棒的局部视图。
图中:1、髓腔一,2、髓腔二,3、可吸收棒,31、中部,32、上部,33、下部。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
如图1-2所示,一种可吸收掌指骨骨折髓内固定装置,包括髓腔一1,髓腔二2,可吸收棒3,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可吸收棒3一端插入髓腔一1内,所述的可吸收棒3另一端插入髓腔二2内。
进一步的,所述的可吸收棒3为可吸收材质,通过可吸收材质的设置,避免了二次创伤,提高了恢复效率。
进一步的,所述的可吸收棒3直径小于髓腔一1直径,通过可吸收棒3直径小于髓腔一1直径,便于插入髓腔内。
进一步的,所述的可吸收棒3直径小于髓腔二2直径,通过可吸收棒3直径小于髓腔二2直径,便于插入髓腔内。
进一步的,所述的可吸收棒3分为中部31,上部32和下部33,所述的中部31直径大于上部32和下部33的直径,通过将中部31直径大于上部32和下部33的直径,实现了定位,防止了可吸收棒的脱落
本实用新型中,将可吸收棒3一端插入髓腔一1内,随后将可吸收棒3插入髓腔二2内,实现了髓腔一1和髓腔二2的连接,在外部通过石膏进行辅助固定,能够实现骨折部位的复位和定位。
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通过可吸收掌指骨骨折髓内固定装置的设置,克服了交叉克式针内固定相对不够坚强对骨质造成额外损伤的缺陷,克服了钢板螺钉内固定费用昂贵的缺陷,克服了对于粉碎骨折两种方法均需两人操作,并且操作较为复杂,学习曲线长,对术者手术技巧要求较高,可吸收材料,避免了对患者造成二次创伤。
本实用新型不局限于上述最佳实施方式,任何人应该得知在本实用新型的启示下做出的结构变化,凡是与本实用新型具有相同或者相近似的技术方案,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王彦辉;袁鑫,未经王彦辉;袁鑫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20977490.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融合器
- 下一篇:距骨前外侧跗骨窦入路微型锁定钢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