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直流矿热电炉用底电极有效
申请号: | 201620984228.3 | 申请日: | 2016-08-30 |
公开(公告)号: | CN206160746U | 公开(公告)日: | 2017-05-10 |
发明(设计)人: | 温宗汉;王东明;权依东 | 申请(专利权)人: | 柳城县华成金属制品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7D11/10 | 分类号: | F27D11/10 |
代理公司: | 北京高沃律师事务所11569 | 代理人: | 李娜 |
地址: | 545200 广西壮族自治区*** | 国省代码: | 广西;4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直流 电炉 电极 | ||
技术领域
本涉及直流矿热电炉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直流矿热电炉用底电极。
背景技术
目前,在冶金工业广泛应用的现代直流电炉是70年代初发展起来的一项新技术。我国铁合金生产一直使用交流电炉,主要缺点是功率因数低,电耗高,电弧不稳定,噪音大。直流矿热电炉的底电极主要有多根风冷底电极、单根水冷式底电极和整体导电底电极三种类型,三种类型的结构复杂,造价高昂。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结构简单、造价低、导电性能良好、散热性能良好的直流矿热炉用底电极。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提供了如下方案:一种直流矿热电炉用底电极,其特征在于:包括叶片式电极、导电底板、绝缘层、导电板、水冷箱、铜排、电热炉炉底组成。
其中,所述的叶片式电极焊接在所述的导电底板上,所述的导电板与所述的导电底板焊接,所述的导电板与所述的铜排连接,所述的水冷箱与所述的导电底板焊接,所述的水冷箱对所述的导电板与所述的铜排进行冷却,所述的绝缘层设置在所述的导电底板与所述的电热炉炉底之间。
其中,所述的铜排的截流量为0.1A/mm2。
根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具体实施例,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以下技术效果:通过叶片式电极焊接在导电底板上,导电板与导电底板焊接,导电板与铜排连接,水冷箱与导电底板焊接对导电板与铜排进行冷却。本申请中采用叶片式电极,与普通方式对比,增加了导电面积,散热快,导电效率比以前采用石墨直接发热效率更高,对电能的利用率更高;采用绝缘层可以使导电底板与整个炉底底部绝缘;采用水冷箱,不让接触点发热,散热效果更加显著。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直流矿热电炉用底电极实施例1的结构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种直流矿热电炉用底电极实施例2的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具体实施例1
在1250KVA直流锌粉电炉中使用,直流锌粉电炉的底电极结构,叶片式电极(1)、导电底板(2)、导电板(3)、绝缘层(5)、铜排(6)、电热炉炉底(7);所述的叶片式电极(1)焊接在所述的导电底板(2)上,所述的导电板(3)与所述的导电底板(2)焊接,所述的导电板(3)与所述的铜排(6)连接,所述的绝缘层(5)设置在所述的导电底板(2)与所述的电热炉炉底(7)之间,所述的叶片式电极(1)的截流量为0.1A/mm2。
具体实施方式2
在2000KVA直流锌粉电炉中使用,结构包括叶片式电极(1)、导电底板(2)、导电板(3)、水冷箱(4)、绝缘层(5)、铜排(6)、电热炉炉底(7);所述的叶片式电极(1)焊接在所述的导电底板(2)上,所述的导电板(3)与所述的导电底板(2)焊接,所述的导电板(3)与所述的铜排(6)连接,所述的绝缘层(5)设置在所述的导电底板(2)与所述的电热炉炉底(7)之间,所述的水冷箱(4)与所述的导电底板(2)焊接对所述的导电板(3)和所述的铜排(6)进行冷却,所述的叶片式电极的截流量为0.1A/mm 2。
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同时,对于本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所述,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柳城县华成金属制品有限公司,未经柳城县华成金属制品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20984228.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