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底部沉入式复合桩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621022722.8 | 申请日: | 2016-08-31 |
公开(公告)号: | CN206143766U | 公开(公告)日: | 2017-05-03 |
发明(设计)人: | 郭建;卫海 | 申请(专利权)人: | 郭建 |
主分类号: | E02D5/50 | 分类号: | E02D5/50;E02D13/00 |
代理公司: | 江苏爱信律师事务所32241 | 代理人: | 刘琦 |
地址: | 210011 江苏省南京市***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底部 沉入式 复合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土木建筑工程领域的地下工程,涉及一种底部沉入式复合桩结构。
背景技术
目前在桩基工程中,常用的方法有:钻孔灌注桩、压灌桩、沉管桩、夯扩桩、预应力管桩、深层搅拌桩、碎石桩等。钻孔灌注桩、压灌桩、沉管桩、夯扩桩为工地现场成孔,现场焊接钢筋笼,然后将钢筋笼放入孔中并浇灌混凝土成桩。这类桩型布桩灵活,受障碍物等影响因素小,但其现场工作量大,工艺流程多,质量难以控制,桩基承载力离散性大;预应力管桩目前使用较为普遍,施工速度快,桩身质量较为可靠,但其需要大型设备,常用的设备有锤击桩机和静压桩机,锤击桩机在施工时噪音较大,影响环境,产生扰民,静压桩机体积较大,有些场地不能使用,且对于粉砂土往往压不下去,另因桩身表面光滑,摩擦系数小,并且不能进行嵌岩,当布桩密度较大时,还会引起地面隆起,以及在施工后面的桩时,往往会产生把前面已经施工完成的桩挤得上抬,从而丧失桩端承载力;深层搅拌桩、碎石桩属于复合地基类,其承载力较小。
实用新型内容
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沉桩效率高,噪音小,增加了外包扩大截面体,从而使桩的承载力大大提高的底部沉入式复合桩结构。
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的底部沉入式复合桩结构,包括核心承载体、外包扩大断面体、设置在所述核心承载体空腔内的沉桩器、位于所述核心承载体内侧下端和沉桩器之间的连接器,所述连接器将核心承载体和沉桩器连接形成一个施工体;所述沉桩器通过其上方的吊索连接在核心承载体顶端的横梁上,所述的外包扩大断面体位于核心承载体的外围和空腔内。
进一步的,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的核心承载体采用预制中空构件,所述外包扩大断面体是以水泥为基料而形成的水泥浆与土体的混合体,或水泥与砂石的混合体。
进一步的,本实用新型中,所述连接器能够在沉桩器和核心承载体连接形成的施工体下沉作业时,将二者锁定在一起,在下沉作业结束后,通过解锁使二者分离。
进一步的,本实用新型中,所述吊索用以在沉桩结束后回收沉桩器。
进一步的,本实用新型中,所述沉桩器上半段容纳在核心承载体空腔内,下半段伸出核心承载体空腔,位于核心承载体下侧。
采用本实用新型用于基坑支护工程时,可先行进行搅拌,再进行沉桩,这样在预制构件与预制构件之间的水泥搅拌土可以起到挡土的作用,做到了挡土止水合二为一。
本实用新型的底部沉入式复合桩结构,将目前在地面上的大型沉桩设备,改为了设置在桩端的小型沉桩器,由于其设置在桩端,沉桩效率高,噪音小,另外因在核心承载体内外增加了外包扩大截面体,从而使桩的承载力大大提高。
有益效果:与传统的桩相比,本实用新型有以下优点:
与传统的桩相比,本实用新型的底部沉入式复合桩结构因为在核心承载体的外部又外包了一层,使得桩的周长大为增加,从而大大的增加了桩的承载力;又因沉桩器主要在地下工作,工作效率高,对环境影响小;此外其还克服了挤土法施工可能会引起地面隆起,后期的桩基可能施打不下去等弊端,同时由于外包体较为经济,故使得本实用新型的桩基较传统方法要经济。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底部沉入式复合桩结构中施工体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底部沉入式复合桩结构的示意图。
图中有:核心承载体1、外包扩大断面体2,沉桩器3,连接器4,吊索31。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的底部沉入式复合桩结构,包括核心承载体1、外包扩大断面体2、设置在所述核心承载体1空腔内的沉桩器3、位于所述核心承载体1内侧下端和沉桩器3之间的连接器4,所述连接器4将核心承载体1和沉桩器3连接形成一个施工体;所述沉桩器3通过其上方的吊索31连接在核心承载体1顶端的横梁上,所述的外包扩大断面体2位于核心承载体1的外围和空腔内。核心承载体1采用预制中空构件,所述外包扩大断面体2可以是以水泥为基料而形成的水泥浆与土体的混合体,也可以是水泥与砂石的混合体。所述吊索31用以在沉桩结束后回收沉桩器3。
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中,连接器4能够在沉桩器3和核心承载体1连接形成的施工体下沉作业时,将二者锁定在一起,在下沉作业结束后,通过解锁使二者分离。
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中,所述沉桩器3上半段容纳在核心承载体1空腔内,下半段伸出核心承载体1空腔,位于核心承载体1下侧。
上述实施例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等同替换,这些对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进行改进和等同替换后的技术方案,均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郭建,未经郭建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21022722.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联排式水上灌注桩装置
- 下一篇:空心管桩加固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