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带囊袋的人工虹膜有效
申请号: | 201621023363.8 | 申请日: | 2016-08-31 |
公开(公告)号: | CN206303999U | 公开(公告)日: | 2017-07-07 |
发明(设计)人: | 李海波;颜华;蔡锦红;李晓峰;伍端晓;黄艳明;吴东海;陈燕 | 申请(专利权)人: | 厦门大学附属厦门眼科中心 |
主分类号: | A61F2/14 | 分类号: | A61F2/14;A61F2/16 |
代理公司: | 厦门市新华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35203 | 代理人: | 朱凌 |
地址: | 361000 福***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带囊袋 人工 虹膜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带囊袋的人工虹膜。
背景技术
人工虹膜常应用于无虹膜全缺失或部分缺失外伤眼中,对于眼底功能好的外伤眼,常需联合植入人工晶体,目前市面上存在带人工虹膜膈的人工晶状体,能够一期同时达到人工虹膜及人工晶状体的作用,不过植入眼内需经较大角膜切口,给手术中带来低眼压,爆发性脉络膜上腔出血的风险,同时手术后角膜切口残留散光较大,引起角膜新生血管较多;也有人工晶状体及人工虹膜分次植入情况,但二次植入均需做巩膜瓣切口通过睫状沟缝线固定,增加了出血,对睫状体的再刺激。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易于固定和易于植入人工晶状体的带囊袋的人工虹膜。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解决方案是:
本实用新型是一种带囊袋的人工虹膜,包括顶层虹膜、底层虹膜和二个以上的固定环;所述的顶层虹膜的中央开设一个内孔,顶层虹膜与底层虹膜外缘固定在一起,形成一个囊袋,在顶层虹膜与底层虹膜顶部结合处开设一个用于植入人工晶状体的开口;所述的二个以上的固定环固定安装在底层虹膜的背面。
所述的固定环为四个,四个固定环两两为一组,上下平行布置,固定环为半圆形。
所述的顶层虹膜正面的颜色为通过电脑采集患者健康眼睛虹膜颜色及纹理仿制而成,外径11-13mm,内孔直径3-5mm,厚度0.2-0.4mm。
所述的固定环为半圆形,其直径为0.2mm。
采用上述方案后,由于本实用新型在虹膜本体的背面固定安装有作为缝线固定人工虹膜时的固定环,缝线可穿过虹膜本体的固定环,固定于角巩膜缘后1.5毫米的巩膜壁上,达到固定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此外,本实用新型采用丙烯酸酯为材料,制作超薄带囊袋的人工虹膜组织,折叠后植入眼内时仅需2.8mm切口甚至更小切口,通过人工虹膜膈后的固定环结合聚丙烯缝线固定于眼球巩膜板层,二期植入人工晶状体时,可直接植入囊袋内,人工晶状体无需再次通过聚丙烯缝线固定于眼球巩膜壁;同时由于顶层虹膜颜色通过电脑采集,可确保其纹理和颜色与患者另一个健康眼睛的虹膜颜色纹理保持一致,确保术后患者眼睛的自然美观。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立体分解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剖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装有人工晶状体的分解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顶层虹膜的正视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底层虹膜的后视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弯折的状态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植入眼内的正视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植入眼内的侧视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植入人工晶状体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图5所示,本实用新型是一种带囊袋的人工虹膜,包括顶层虹膜1、底层虹膜2和四个固定环3。
所述的顶层虹膜1的中央开设一个内孔11,顶层虹膜1与底层虹膜2外缘固定在一起,形成一个囊袋,在顶层虹膜1与底层虹膜2顶部结合处开设一个用于植入人工晶状体4的开口12。
所述的四个固定环3两两为一组,上下平行布置,分别固定安装在底层虹膜2的背面,作为缝线固定人工虹膜时的脚。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的固定环3为半圆形,其直径为0.2mm。
所述的顶层虹膜1与底层虹膜2皆采用丙烯酸酯材料制成,顶层虹膜1的正面的颜色及纹理是根据电脑采集健眼虹膜颜色及纹理仿制而成,顶层虹膜1的外径11-13mm,内孔直径3-5mm,厚度0.2-0.4mm。
本实用新型的手术过程:
如图6所示,手术时,虹膜本体1折叠后通过2.8mm切口植入眼内,再展开。
如图7、图8所示,缝线10可穿过虹膜本体1的四个固定环3,固定于角巩膜缘后1.5毫米的巩膜壁20上,达到固定的目的。
如图9所示,将人工晶状体从顶层虹膜1与底层虹膜2之间的开口12植入,无需额外固定。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而已,故不能以此限定本实用新型实施的范围,即依本实用新型申请专利范围及说明书内容所作的等效变化与修饰,皆应仍属本实用新型专利涵盖的范围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厦门大学附属厦门眼科中心,未经厦门大学附属厦门眼科中心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21023363.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