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玻纤原料加工开松混合的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621031324.2 | 申请日: | 2016-08-31 |
公开(公告)号: | CN206188945U | 公开(公告)日: | 2017-05-24 |
发明(设计)人: | 张斌;韩黎刚;陈荣枝;何斐鲁;马国维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华江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D01G9/00 | 分类号: | D01G9/00;D01G9/14 |
代理公司: | 杭州中成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33212 | 代理人: | 唐银益,李亦慈 |
地址: | 311106 浙江***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原料 加工 混合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机械装置,具体地说,是一种无纺生产线前道原料开松、混合的设备。
背景技术
玻璃纤维GF具有耐温高(300°时纤维强度不受影响)、不燃、抗腐、隔热、隔音、抗拉强度高的优点,被用作增强纤维广泛应用于复合材料行业。但其缺点也很明显,其性脆的特点对生产加工带来很大的困难,所以对开松、混合设备要求非常高。
在无纺工艺中,传统的前道开松混合配置为:开包机→输送长帘→粗开松输棉风机→大仓→精开松→输棉风机→金属探测仪→高棉箱
传统的配置主要存在工艺流程长、多道的开松对GF原料开松过度造成纤维损伤。
对此通过实践设计优化了工艺流程,用一台特殊结构的卡钉喂入开松机替代,具体配置如下:开包机→输送长帘→卡钉喂入→输棉风机→金属探测仪→高棉箱;用一台卡钉喂入机替代了传统的粗开松、输棉风机、大仓、精开松四台设备,不但减少了投资还兼具了以上设备的性能,简化操作,降低对GF原料的损伤。
目前,关于GF原料加工开松、混合设备一直沿用原无纺工艺,并无相关改进的专利及现有文献的报道。
实用新型内容
本发明正是针对现有技术的改进,提供一种即满足开松混合的工艺要求,又只产生最小程度损伤,适应和满足GF这种特殊原料加工工艺的要求。
本发明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具体技术方案如下: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玻纤原料加工开松混合的装置,所述的装置包括开松系统、动力系统及控制系统,开松系统连接动力系统,控制系统与动力系统相连,开松系统主要由锡林、分布于锡林圆周边,位于锡林与外壳之间的成对的开松辊和清洁辊组成,锡林、开松辊和清洁辊上均设置有针钩。
作为进一步地改进,本发明所述的装置一端设置有入料口连接喂入皮带,另一端位于锡林下方设置有原料出口。
作为进一步地改进,本发明所述的装置还包括喂入压辊,喂入压辊位于入料口喂料皮带上方靠近锡林处。
作为进一步地改进,本发明所述的动力系统包括电机、变速箱和变速箱上连接的转速传感器,锡林、开松辊和清洁辊或开松辊和清洁辊对,以及喂入压辊均连接有动力系统。
作为进一步地改进,本发明所述的控制系统是控制液晶屏或控制面板等控制终端,用于控制终端处监控及调节锡林及各个开松辊和清洁辊的速率,控制系统与动力系统的转速传感器相连。
作为进一步地改进,本发明所述的锡林、开松辊和清洁辊两两之间间隙可调,在3-8mm之间。
作为进一步地改进,本发明所述的锡林与清洁辊的间隙大于锡林与开松辊的间隙,清洁辊与开松辊的间隙,与锡林与开松辊的间隙相当,锡林与清洁辊的间隙为5-7mm,清洁辊与开松辊的间隙,与锡林与开松辊的间隙分别为4-5mm。
作为进一步地改进,本发明所述的锡林与清洁辊表面上分布的针钩方向相同,开松辊与锡林表明上分布的针钩方向相反,开松辊与清洁辊对有2-6对。
作为进一步地改进,本发明所述的喂入压辊是橡胶辊或金属辊,开松辊、清洁辊和锡林是铝合金辊,喂入压辊、开松辊、清洁辊和锡林均为空心结构。
作为进一步地改进,本发明所述的针钩是与辊体一体化设置的金属钩或者橡胶钩,或是通过将针钩设置于布上而裹于辊体上的针布结构。
本发明装置的性能优点:
1、在开松、混合原料的同时不损伤原料;
2、工艺流程短、占用空间小;
3、整体密封性能好、维护方便;
4、输料通道采用高强防腐材料,防腐、耐磨性能佳;
5、节能整装机功率20kw;
6、开松、混合性能高,达到1000kg/h;
本发明对于开松混合纤维原料具有通用性,不但强化了GF原料的开松混合效果,而且避免了因为多道开松输送工序导致的GF原料过度损伤,缩短了加工工序,降低设备和运营成本,保证了生产效率和产品的质量。
附图说明
图1是卡钉喂入机结构示意图;
1是喂入皮带,2是喂入压辊,3是锡林,4是开松辊,5是清洁辊;
图2是锡林、开松辊、清洁辊工作示意图;
3是锡林;4是开松辊;5是清洁辊,6是针钩。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实施例1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华江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浙江华江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21031324.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