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夹具有效
申请号: | 201621032907.7 | 申请日: | 2016-08-31 |
公开(公告)号: | CN206362685U | 公开(公告)日: | 2017-07-28 |
发明(设计)人: | 路瑞娟;檀春丽;平永杰;冯秀艳;国爱丽;张力川;陈文华;张勇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建筑材料检验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N19/04 | 分类号: | G01N19/04 |
代理公司: | 北京卓特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11572 | 代理人: | 张会会 |
地址: | 100041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夹具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测量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夹具。
背景技术
建筑上常用密封胶对两个物体进行粘结,为了使用安全,需要对密封胶的剥离粘结性能进行测试,剥离粘结性能的测试过程大致如下:
将被测试的密封胶涂在粘结基材上,在密封胶的上面覆盖一层布条或金属丝网,布条或金属丝网的长度大于密封胶的长度,沿着180°方向从粘结基材上剥离出布条或金属丝网,计算试料带的粘结破坏面积和试料带的剥离强度。
然而,上述测试过程中,密封胶剥离粘结基材表面这一步骤一般是利用人力将布条金属丝网从粘结基材上剥离出,由于每个人的剥离时用的力量不同,或者,同一个人不同时间用的力量也不同造成人工操作误差,进一步的影响测试结果的准确性。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夹具,用于提高密封胶剥离粘结性能的测试结果的准确性。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的提供一种夹具,夹具包括U型底座、第一螺杆、第二螺杆、第一夹持部和第二夹持部;其中,U型底座的两个侧壁上相对的位置处各设置有一个螺孔,第一螺杆的一端穿过一个螺孔,并通过一个螺母固定,第一螺杆的另一端固定连接第一夹持部;第二螺杆的一端穿过另一个螺孔,并通过一个螺母固定,第二螺杆的另一端活动连接第二夹持部,第二夹持部可绕第二螺杆的端部转动;U型底座的底部向外突出设置有固定结构,夹具通过该固定结构固定于拉力机上。
夹具还包括固定于U型底座的两个侧壁下的两个横向限位杆,搭接于两个横向限位杆上的两个纵向限位杆,以及四根竖直螺杆和与四根竖直螺杆相配合的八个锁紧螺母,其中,每个横向限位杆和纵向限位杆上均设置有至少一个限位孔,四根竖直螺杆分别穿过对应的限位孔,将两个横向限位杆和两个纵向限位杆组合成矩形,四个锁紧螺母分别位于横向限位杆和纵向限位杆下方,另外四个锁紧螺母分别位于横向限位杆和纵向限位杆上方。
U型底座的每个侧壁底端均设置有两个螺孔,每个横向限位杆的中部均设置有与两个螺孔相对应的两个安装孔;夹具还包括四个螺栓,每个螺栓均依次穿过横向限位杆上的安装孔以及U型底座上的螺孔,将U型底座固定于两个横向限位杆上。
横向限位杆以及纵向限位杆均为不锈钢材质。
固定结构为圆柱状,固定结构上设置有沿其径向延伸的通孔。
第一夹持部为圆锥状,该圆锥状的第一夹持部的顶部与第一螺杆连接,第二夹持部为圆锥状,该圆锥状的第二夹持部的顶部与第二螺杆连接。
第一夹持部与第二夹持部相对的面,以及第二夹持部与第一夹持部相对的面上均设置有橡胶垫。
橡胶垫上设置有多个半圆形凸起。
第二螺杆与第二夹持部连接的一端为球形,第二夹持部与第二螺杆的球形的一端间隙配合。
该夹具所包括的U型底座、第一螺杆、第二螺杆、第一夹持部和第二夹持部均为不锈钢材质。
根据上述结构可知,在本实用新型中利用夹具的第一夹持部4和第二夹持部7将试料带夹住,并利用拉力机将试料带剥离,这样避免了由于人工操作而带来的操作误差,提高了测试结果的准确性。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中夹具的俯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中夹具的侧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中夹具的正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U型底座;2-第一螺杆; 3-第二螺杆;
4-第一夹持部; 5-第二夹持部; 6-螺母;
7-固定结构; 8-横向限位杆; 9-纵向限位杆;
10-竖直螺杆;11-锁紧螺母;12-限位孔;
21-螺孔;71-通孔;81-安装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建筑材料检验研究院有限公司,未经北京建筑材料检验研究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21032907.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