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基于RFID的保险箱监测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621045457.5 | 申请日: | 2016-09-09 |
公开(公告)号: | CN206193817U | 公开(公告)日: | 2017-05-24 |
发明(设计)人: | 陆晓峰;李云飞 | 申请(专利权)人: | 苏州大学 |
主分类号: | G06K7/10 | 分类号: | G06K7/10;H04W4/14 |
代理公司: | 苏州市新苏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32221 | 代理人: | 朱亦倩 |
地址: | 215000 江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基于 rfid 保险箱 监测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保险箱,尤其涉及一种基于RFID的保险箱监测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经济的发展与时代的进步,保险箱行业与其他安防行业一样,在生活中起到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人们越来越多的在不同场合使用到了保险箱,因此也就需要关注保险箱的安全性。
传统的保险箱通常用密码和钥匙双重锁合,或是增加保险箱材料的强度,以此来增强保险箱的安全性。但是,这样依旧会在安全性上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例如密码、钥匙的遗失泄漏,又或是箱体被强行撬开或盗取等。若在保险箱被移动或是长时间打开未锁合的情况发生后,第一时间被发现,并通知使用者或监管者,就能及时阻止不安全行为。
无线射频识别即RFID(RadioFrequency Identification)技术,又称电子标签,是一种通信技术,可通过无线电讯号识别特定目标并读写相关数据,而无需识别系统与特定目标之间建立机械或光学接触。RFID标签分为被动式、半被动式、主动式三类。被动式标签可以从RFID阅读器发出的电磁场中得到能量,驱动其内部集成电路工作,实现阅读器对标签识别码(全球唯一代码)和内存数据的读出或写入操作。RFID在读取上不受尺寸大小与形状限制,能够穿透纸张、木材和塑料等非金属或非透明的材质,并能够进行穿透性通信,可以嵌入被追踪物体之内。被动式标签读出距离受阅读器的功率和通信频率的影响,一般在1厘米到十几米之间。
由于被动式标签具有价格低廉、体积小巧、无需电源、可穿透通信等优点,其应用前景十分广泛,目前已经应用于许多领域,如公交卡、身份证、门禁卡、电子门票、家畜或野生动物识别、物流管理、行李分拣等。
将RFID技术运用于保险箱上,以提高使用安全性,是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研究的方向。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目的是提供一种基于RFID的保险箱监测系统,通过运用RFID技术,对保险箱实时监测,可以大大提高保险箱的安全性。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基于RFID的保险箱监测系统,包括设置于箱体外的阅读器,以及设置于箱体上的两个被动式RFID标签,所述被动式RFID标签一个被贴于所述箱体的门内,另一个贴于所述箱体的外壳上,所述阅读器包括微控制器、RFID读卡电路、无线通讯模块及电源,所述阅读器与所述箱体之间的距离小于等于所述RFID读卡电路读取所述被动式RFID标签信息的有效距离,所述微控制器分别与RFID读卡电路、无线通讯模块及电源电连接,所述RFID读卡电路与两个所述被动式RFID标签通过无线射频连接。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无线通讯模块为GPRS模块,所述微控制器通过GPRS模块经无线网络与智能移动通讯设备连接。
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为,所述智能移动通讯设备为带有APP软件的智能手机,当接收到所述GPRS模块发送的信号后,该带有APP软件的智通手机显示报警信息或发送提醒声音信息。
上述技术方案中,两个所述被动式RFID标签中,其一贴于所述箱体门的内侧,当箱体门打开时,所述RFID读卡电路可以获取该贴于箱体门内侧的内标签;另外一个被动式RFID标签贴于所述箱体的外壳上,为外标签,并且表面设有遮盖涂层或遮盖标贴。
由于上述技术方案运用,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下列优点:
1.本实用新型中通过设置两个被动式RFID标签设置位置不同,分别被RFID读卡电路读取,当设置于箱体内的标签被读取到,则表示箱体门被打开,当设置于箱体外的标签读取不到,则表示箱体被挪动,已离开RFID读卡电路的识别范围,在这两种状态发生后,微控制器将发送警示信号通过无线通讯模块发送出去,提醒用户保险箱的状态,以便及时处理,提升保险箱的安全性;
2.无线通讯模块为GPRS模块,可以与用户的智能手机连接,通过移动通讯网络,在微控制器发送警示信号后,GPRS模块向用户智能手机及时发送保险箱被打开或挪走的提示短信,用户可实时了解到保险箱的状态,及时对异常情况作出处理,实现对保险箱状态的实时监测。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系统结构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苏州大学,未经苏州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21045457.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治疗慢性胃炎的中药组合物
- 下一篇:一种治疗轻型盗汗的中药组合物